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70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27711      在线人数 : 68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057


    题名: 論莊子的成德之知-以內七篇為例
    作者: 曾凱堂
    Tseng, Kai-Tang
    貢獻者: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陳德和
    Te-Ho Chen
    关键词: 體道證德;修養工夫;成德之知;知概念;超越;莊子
    日期: 2014
    上传时间: 2014-11-21 10:39:19 (UTC+8)
    摘要:   本論文為《論莊子的成德之知──以內七篇為例》,由詮釋《莊子》文本內容,分析莊子欲破除之知概念,修養工夫的實踐,以達體道證德的進路。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描寫本論文之寫作構思與準備,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材料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原則,以此三節之論述,做為此研究論文之定位。   〈第二章〉為探討價值的設限及其超越,第一節是大小的對比與突破,莊子以〈逍遙遊〉中蜩與學鳩之小知對比出鯤鵬之境界,再舉秋毫與泰山、殤子與彭祖為例,說明大小之區分只是一種相對比較的結果,透過無待的修養工夫而能超越、突破。第二節是美醜的對立與超拔,美醜標準會因物種不同而不同,莊子提出「莫若以明」以觀照萬物,萬物如實呈現其存在價值,並藉此可打破感官的直覺,而能恢復真君原貌。第三節是是非的對決與統一,儒、墨之是非爭辯是沒有結果的,若能處在道樞之環中,就無是無非抑或亦是亦非,回到了因是已的境界。   〈第三章〉為探討心識的偏執及其超越,第一節是欲情的執迷與圓融,世人的欲望無非求名利,莊子提出「吾喪我」為超越之修養工夫,以三籟之喻,提醒世人:人人皆可成天籟。第二節是分別的迷思與明鑑,莊子指出貴我賤物之矛盾,及成心與師心的執著,若應之以無情,並以心齋的修養工夫,超越內外之分,真我與天地萬物一同存在。第三節是知見的侷限與開顯,莊子提醒世人不應以「用」的觀點做為價值判斷之標準,應寄託於「庸」,才能與萬物逍遙同在。   〈第四章〉為探討得失的計較及其超越,第一節是形骸的把持與符應,世人皆有形骸之執著,莊子提出「坐忘」的修養工夫,忘形骸就能保全形骸之內的真我。第二節是義命的無奈與覺悟,義與命之無可奈何是必然而沒有選擇,因此不使這樣的自然之變入於心,最好的修養工夫就是安之若命。以安之若命超越,而能乘物以遊心。第三節是生死變化與昇華,死是世人最難看破之事,但生死皆在大自然中,從自然而來,終需回到自然,莊子以物化超越之,讓生死兩忘,回歸自然,終能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唯一。   〈第五章〉為結論,就前四章做回顧,歸納內七篇中莊子成德之知。
    显示于类别:[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2NHU00259014-001.pdf1202KbAdobe PDF845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313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