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735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918336      Online Users : 636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351


    Title: 許悔之詩作的書寫面向與美學
    Authors: 劉俊余
    Liu, Chun-yu
    Contributors: 文學系
    曾金承
    Chin-cheng Tseng
    Keywords: 詩美學;中生代詩人;許悔之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12-19 15:09:16 (UTC+8)
    Abstract:   許悔之出生於六O年代,八O年代中期在台灣詩壇堀起,許悔之自踏入詩壇以來,一直被視為重要詩人,且寫詩近三十年,質和量均達到一定的水平。筆者鑑於國內尚無一本學位論文專門研究許悔之的詩作,在本論文就許悔之的詩作,做全面性廣與縱的探討,並對許悔之的詩作書寫面向與其詩作美學加以論述。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共分兩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許悔之詩作的相關文獻回顧與探討〉就目前許悔之的詩作研究分成一般文章、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形式展開回顧與討論。   第二章〈許悔之的創作淵源與創作觀〉,共分四節,第一節〈許悔之的生平介紹〉就許悔之作為一個早慧詩人、許悔之創辦詩刊與編輯工作加以介紹及列出許悔之已出版的作品。第二節〈佛經對許悔之創作的影響〉探討佛教思想對許悔之的詩作所產生的影響並指出許悔之用佛教的哲學觀來審視慾望與人間的種種。第三節〈前輩與同輩詩人的影響〉在探討洛夫、羅智成、陳克華等人的作品對許悔之產生的影響。第四節〈許悔之的詩觀〉將許悔之的詩觀進行論述。   第三章〈許悔之的創作歷程〉,筆者就許悔之已出版的詩集與許悔之在詩中欲試煉的旋律與特色作探討。   第四章〈許悔之詩中的書寫面向〉,共分為五節,主要探討許悔之詩作的書寫面向,並指陳許悔之之所以有此書寫面向的原因。第一節〈許悔之的以佛典入詩〉在探討許悔之以佛入詩的作品呈現出何種的風景,第二節〈許悔之詩中的生態關懷〉筆者以生態破壞的想像與對人類的諷刺兩大面向加以討論,第三節〈許悔之的慾望書寫〉指出許悔之的慾望書寫善用典故與海洋意象,將心中的慾望形變,使詩呈現多面向的層理。第四節〈許悔之詩中的死亡書寫〉筆者以宗教式的幻美與種種心理狀態與死亡狂想的連結等面向來探討許悔之詩中的死亡書寫。第五節〈許悔之詩中的台灣觀照〉在探討許悔之詩中對台灣各種面向的觀照。   第五章〈許悔之詩作的美學〉,分為三節,第一節〈藍調美學〉在探討許悔之詩中的藍調質素。第二節〈慢節奏的美學〉在探討許悔之詩作內化的慢節奏所產生的美感。第三節〈感官美學〉在探討許悔之透過外在感官覺受內化成詩中的美感經驗。   第六章〈結論〉,許悔之的詩作不管是哪種主題,其關懷的都是本質性的問題,比如死亡、慾望及人性中種種幽微的情感。讀者甚至可以看到其各種的書寫題材與意象,融攝在一起。許悔之不斷地透過詩作肯定人世的價值,讀者可以在詩中讀到詩人心中的溫柔。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NHU05076021-001.pdf2120KbAdobe PDF2075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385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