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30038      線上人數 : 10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539


    題名: 論孟子情緒管理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以當前國小教學為例
    作者: 陳維仁
    Jhen, Wei-ren
    貢獻者: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陳德和
    De-huo Jhen
    關鍵詞: 成德之教;大體;小體;情緒管理;孟子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5-01-05 17:53:25 (UTC+8)
    摘要:   教師身處於多元開放的後現代社會,其面臨教育政策模糊、師者地位低落、學生態度問題、家長高度干預等各種挑戰,情緒管理與調適的智慧是現代教師必須掌握的關鍵能力。   第一章中,筆者比較當代情緒學說與儒釋道思想,認為後者以更整全宏觀的面向-實現人生之圓滿為標的,引導吾人在生活中落實心性情欲的處置,其中,儒家主張以積極的道德實踐面對吾人之情意課題,孟子不僅繼承孔子之仁學思想,並創建心性之學的義理架構,其主張吾人能以道德生命的涵養導引自身之情欲生命,將本能感情之節制與變化視為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故本篇論文以孟子思想為研究對象,期望對當代情緒管理學說有所啟發與貢獻。   第二章中,藉由當代情緒學說之探討,筆者認為學者們大多從生理行為、心理狀態、認知思想等層面剖析情緒。再觀《孟子》文獻中「情」之意涵,陳德和先生認為依其來源可區分為「本心覺情」與「本能感情」,前者亦可稱之「道德情緒」,後者可稱之「感官情緒」,筆者從該觀點分別論述「性與命」、「大體與小體」和「心與氣」,以突顯孟子情緒管理之模型。從哲學角度來看,當代情緒管理之基調是價值中立的,情緒並無價值的好壞之別,並以有用或無用、有效或無效為理論發展的指標,筆者認為其困境在於策略是外加而無法內化、形塑理想人格。然而,孟子之情緒管理思想則著眼於「成德之教」之實踐智慧,亦即以道德實踐做為情緒管理之進路,以理(性、大體、心)御情(命、小體、氣),依循本心指引而轉化吾人之情緒,使情緒內涵盈滿道德價值,如此便可突破當代情緒管理之瓶頸,達到情感、人格與道德合一的理想境界。   第三章回到當前國小教學現場,首先,筆者探討教師的教學活動層面,經由「求其放心」、「養心」與「擴充四端」的修養功夫,教學者必須時時覺察自己本心之不安不忍,避免因一時情緒而造成受教者無法彌補之傷害。教學者以仁義之心與人應對,以自身人格之示範感化受教者、體現師者之價值。再者,國小教學環境中,班級經營通常是教學者最大考驗,經由「道德本心的涵養」、「義利關係的明辨」與「道德勇氣的鼓盪」,教學者以己身之道德覺情引導受教者培養道德本心的力量,並且學習對外權衡自己言行是否符合義與道;教學者可凝聚團體之道德勇氣,鼓舞學生實踐「集義」工夫。當教學者與同事、行政、家長等發生衝突時,經由「惟義所在」、「反身而誠」與「反求諸已、與人為善」的功夫,當教學者以「誠」貫通己身之動機、情緒、言行,反身而誠之喜樂充盈內心,即可超越他人之評價;面對不同立場時,孟子鼓勵吾人應放下成見,朗現本心以除去情緒之遮蔽,以道德本心成就他人。   當前教育人員面臨的諸多情緒和壓力,常折損其教育熱誠與志向,孟子提醒吾人可經由反身而誠的實踐,在善性良心的指引中,吾人可穿越生命的情欲陷阱與情意苦痛,使個體的本能感情淨化、昇華,讓內心充滿道德覺情之喜樂,貞定自己與他人之道德價值,並進而感化他人、教化學生。筆者認為孟子情緒管理思想正可化解當代情緒管理之困境,提供吾人落實於生活之理論依據與運作良策。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NHU05259011-001.pdf3189KbAdobe PDF869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59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