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799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2125330      Online Users : 43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7993


    Title: 《呂氏春秋》音樂思想研究
    Authors: 何貞宜
    He, Jhen-yi
    Contributors: 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陳章錫
    Chang-hsi Chen
    Keywords: ;《呂氏春秋》;音樂教育;音樂美學;太一;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5-01-07 15:57:57 (UTC+8)
    Abstract:   《呂氏春秋》思想體系寬廣龐雜,內容豐富,雖出於眾門客之手,但仍有一致的思想脈絡,且文字清楚明白,容易理解。本論文研究的範圍,是以《呂氏春秋》有關音樂思想的領域為主,再拓及其他相關篇章,從其豐沛的內容中,歸納整理出《呂氏春秋》音樂思想的意義價值及對後代的影響。   第壹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以及研究材料與文獻之探討。《呂氏春秋》中,論及音樂的篇章有〈大樂〉、〈侈樂〉、〈適音〉、〈古樂〉、〈音律〉、〈音初〉、〈制樂〉、〈明理〉等八篇,其論樂文字之多,超過先秦其他諸子之書,是一部極富有研究與實用價值之書。   第貳章探討《呂氏春秋》成書的時代背景及始末,以及其結構與特質,並且對《呂氏春秋》思想特色,包括音樂領域部份,將做一番討論。《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晚末,由呂不韋使衆多賓客「人人著所聞」,然後加以採擇、綜合之後形成的。全書結構具有完整系統,分紀、覽、論三部份,綜合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一部可確考成書年代的先秦子書。   第叁章探討《呂氏春秋》音樂思想內涵。《呂氏春秋》在書中對於音樂作了詳細的討論,分別記載在仲夏紀(大樂、侈樂、適音、古樂)及季夏紀(音律、音初、制樂、明理)等八篇之中。本章將討論《呂氏春秋》有關音樂的天道自然觀(「太一」論),此外,「和」、「適」也是《呂氏春秋》音樂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本章也將作一個全面性的討論。   第肆章探討《呂氏春秋》音樂思想之意義價值及對後代的影響。《呂氏春秋》一書非一人、一家之言,是先秦的一部集成性的政論書。在漢代反秦風氣之下,《呂氏春秋》受到普遍重視,尤其對兩漢政治思想的影響很大,本章將討論《呂氏春秋》音樂思想對於政治、教育和美育及其對後代的影響。   第伍章則是結論。本章將對全篇論文進行一個整體性的回顧與研究檢討。《呂氏春秋》雜取諸派的學說,其論樂雖大體歸宗於儒家,然而,內容卻具有兼收並蓄的雜家特色。《呂氏春秋》提出音樂具有「和」的本質,可以發揮音樂的教化功能,此外,又將美學與自然科學聯繫起來,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見解,是一部重要的音樂著作。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Disserations and Theses(M. A. Program in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NHU05259022-001.pdf2355KbAdobe PDF3536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331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