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28013      線上人數 : 64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212


    題名: 由《文化苦旅》到《新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人格」書寫向度之研究
    作者: 蔡玄宗
    Tsai, Husan-tsung
    貢獻者: 文學系碩士班
    陳旻志
    Min-chih Chen
    關鍵詞: 余秋雨;文化人格;新文化苦旅;文化書寫;儺文化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5-01-19 11:48:36 (UTC+8)
    摘要:   余秋雨的散文書寫,儼然成為當代華人文學的重要里程碑,本研究將進一步以文化書寫的向度,探討余秋雨作品中潛在的「文化人格」以及文化「內核與外緣」的深層結構。並且由《文化苦旅》到《新文化苦旅》的寫作歷程,本文將從時間跨度以及地理廣度的視角,具體看待余秋雨之於文化人物的塑形與定位,進而歸納他對中國文化的宏觀敘事。   余秋雨筆下由文化人格所鋪陳的「文人王朝」,本文認為是一組有機的序列,排列在傳統政治所形成的「政統」,以及由文化傳統組成的「道統」之間;這種彼此制衡又互為供需的關係,乃將歷史人物從個體的存在,轉變成為以科舉與官場導向的群體現象,對於中國文化的諸多向度,造成深遠的影響。本文將以文化人物的人格形塑,以及科舉制度的文化模式影響作為探討重點。再者,透過余秋雨在《藝術創造工程》裡提到四種神怪形像,並結合榮格(Carl G. Jung)的「集體潛意識」觀點,構築出余秋雨對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的鋪陳,期能具體揭示余秋雨的人物造型法則。   再者透過《新文化苦旅》的視野,本文將進行關於華夏精神文明的「內核與外緣」之探勘,觸及了「儺」文化的模式,啟發了余秋雨走出書齋,進行實地考察的動機,也與余秋雨所傳承的吳越文明密切接軌。經過文化散文的洗禮與積澱,由《文化苦旅》到《新文化苦旅》的所有的書寫重心,幾乎都可在儺文明裡尋找到創作的源頭。亦即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書寫塑像,也類似「儺」戲的面具表演,人人都是觀眾,也可能是參與體驗的表演者。有鑑於此,《新文化苦旅》中的文化書寫,將寓有多重層次的議題,提供讀者進一步開啟文化閱覽的全幅視域。
    顯示於類別:[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9NHU05076009-001.pdf1479KbAdobe PDF1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89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