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84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920913      Online Users : 44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24


    Title: 日本動畫中「萌」的符號結構與符號差異發展
    Other Titles: The Symbolic Structure & Symbolic Differentiation's Develop of 「Moe」in Japanese's Animation
    Authors: 吳柏勳
    Wu, Po-hsiun
    Contributors: 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郭建慧
    Chien-hui Kou
    Keywords: 動畫;符號消費;;布希亞;差異化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5-01-22 14:15:0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試圖探討近年來日本動畫令人著迷的原因。現今日本動畫中出現了一種稱為「萌」(moe)的概念,並成為許多動漫迷熱烈談論動畫的重點,萌與動漫角色裡的少女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動畫是為一種現代商品,本研究選擇現代消費理論中的「符號消費」來做為研究立場,先以基本符號定義來確立萌所具有的符號特性,再以符號消費的理論探討萌的符號特性與商品消費的運作關係,最後整合萌的符號特性與符號消費特性之分析,進入探討到符號消費的運作關鍵之一「符號差異化」,也就是萌的多樣性變化與變化原則,借此釐清萌令人著迷的原因。本研究從2003~2010各年間選出一部熱門動畫來做為研究樣本,並透過許多現有對萌的討論與研究來做為分析上的輔助。現今動漫界普遍存在著一種對萌的系統化概念「萌屬性」,用以解釋所有動畫作品中數量龐大的美少女角色,筆者挑出了兩個萌屬性系統來做為樣本動畫中萌研究著力點,並再整理出另一套改良過的萌屬性系統。   研究發現,萌是一種動漫圈內特有的「人物特色」概念,包含著各種與少女相關的特質,許多動漫迷被這些動漫中富含父系社會中普遍認為的「女性美好」給吸引。從萌的符號特性看來,萌屬性系統大致上就是對女性美好的歸納,是種符徵系統,其符旨皆指向美少女,而最終指向美少女的人格。在符號消費的層面來說,萌即為一種商品符號化的手法,各種美少女的特徵不僅吸引注意力,更能促進購買的意願,成為了一種銷售上萬用的符號,而扮演符號消費的關鍵角色「廣告」,也透過龐大的動漫迷創作體系來無遠弗屆的進行著。最後,本研究進行萌的消費符號差異化現象與其原則之探討,認為萌吸引動漫迷的主要成份有三個:首先萌的主體通常是「少女」角色或意象,再來是萌的主體會帶有各式各樣令人「憐愛」的少女特質,最後是動漫迷對令人憐愛的少女產生強大的認同感,甚至視為一種可以發生「戀愛」對象,也因此對於萌的需求和消費,並不單純只是為了尋找一種消遣,而可能是尋求一種愛情。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Disserations and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99NHU05356017-001.pdf3757KbAdobe PDF20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304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