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5085 線上人數 : 91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18429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29
題名:
孟子的政治思想
作者:
施佑霖
Shih, Yu-lin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章錫
Chang-hsi Chen
關鍵詞:
孟子
;
心性論
;
性善說
;
仁政
;
民本思想
;
道德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5-01-22 15:02:46 (UTC+8)
摘要: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架構於心性論底下,而心性論乃是孟子對孔子「仁」學之開展,換言之,孟子將道德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政治的根本。這樣的強調道德與政治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是其學說倍受關注的焦點,在本文的論述中則表明政治若是能以德性為基石,則將有助於政治的長期穩定發展。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是其仁政學說的核心,因此,實際的具體施政措施,均是站在人民的立場所發出的言論。孟子的民本思想始終未形成民主政治,因政治上的主體依舊是君主而非人民,人民是被動接受聖君賢相的恩澤,而非是主動自發自覺爭取屬於自己應有的自由與權利,但其民本思想的提出對當代的君主政治的體制有牽制的作用,即希望君主要施行德治,是故民本思想是有其價值意義的所在,甚至此思想對後代的影響也功不可沒。 本文每章的重點如下: 第一章,本文研究的動機乃在探求孟子認為人具道德的主體性,基於道德實踐原則的展開,君主更應本著天賦的仁心來施政。 第二章,在探究孟子思想乃傳承自古代:(1)探討天人關係的演變及其對孟子的影響。(2)探討古代「民本」的觀念,即是孟子「民本思想」建立,有其所本。(3)由古代的刑法思想的角度切入分析,見孟子並未反對用刑。 第三章,在論述孟子心性論,及論此思想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與展開,並提及要不失其原本的善心乃是要靠修養的工夫。 第四章,首在論述孟子德治思想的依據與來源:(1)基於「天下本位」的觀念。(2)受家族為社會結構的影響。(3)民本主義的觀點。(4)天下為公的君主主義。(5)中庸主義。(6)禮治主義。其次,論及「君臣」相處之道,君臣應各盡其本分與以民為本的所實施仁政的具體措施:保民、養民、教民。最後,闡述孟子所提的政權轉移方式:禪讓、繼承、革命。 第四章,在論述孟子思想對後代的影響。「心性論」方面:陸九淵的「本心」觀念傳承自孟子,王陽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即是孟子「四端」的綜合體。政治方面:董仲舒在論政方面,則提出與孟子相同的施政措施;韓愈在〈原道〉中,多處融入了孟子「仁義」之思維,並冀於聖人能夠善盡人道以濟天下,並且提出「爲之君,作之師」的看法;朱熹全盤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典型的張揚孟子「民貴君輕」的主張者;黃宗羲對孟子「革命」思想予以高度的肯定;康有為對於孟子的看法不同於以往,他將西方文化與學說融入孟子的詮釋中;孫中山先生的民權主義繼承了孟子重人權的觀念。 第六章結論,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心性論為其立論基礎,即由「內聖」通往「外王」之路,是一種理想的政治理念,雖不見得能實現於當代,但並不足以否定以孟子為代表的政治思想傳統的價值。唯有深刻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及價值所在,並對傳統的文化內涵做一轉化與反思,才有可能產生得以解決當代所面臨的問題的方法。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9NHU05259004-001.pdf
1550Kb
Adobe PDF
0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157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