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843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38141      線上人數 : 123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38


    題名: 王廷相聖人觀研究
    作者: 陳宥蓁
    Chen, Yu-chen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關鍵詞: 內聖外王;;人性論;聖人觀;王廷相;聖人;六經;成聖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5-01-22 15:02:55 (UTC+8)
    摘要:   本文以「王廷相的聖人觀」為問題意識,是因為目前學界尚未有針對王廷相的聖人觀為主題的研究,且從王廷相在《慎言》中特別將〈作聖〉獨立成篇,可見王廷相不僅視「聖人」為最高的人格典範,聖人觀在王廷相思想中實佔有重要地位。依此,本文內容分成「聖人觀的意義」與「成聖的進路」兩部份:「第二章 聖人觀的意義」探討成聖的根據與聖人的典範、境界;「第三章 成聖的進路」則是對如何成聖的具體實踐工夫加以論述。   在第二章中,首先呈現的是王廷相對儒家聖人觀的承繼與批判。細觀王廷相思想,可發現其受孔孟學說影響之深。王廷相尊孔疑孟,讚揚孔子為「聖人」,對孟子則是批判多於承繼。然而,王廷相並未因此即全盤否定孟子,從其將孟子視為「亞聖」,足可顯見對孟子表肯定之意。接著剖析王廷相的人性論,以了解是否人人皆有成聖的可能。王廷相延續人皆受元氣而生的主張,指出人性由氣質決定,有善有惡,但可通過後天進行「變化氣質」的修養工夫,習聖人立下之名教以導善。王廷相並根據道德修養的層次高低將人分為四等:聖人、亞聖、大賢與一般人,強調人可通過道德實踐的歷程向上提升,終以成聖為目標。此外,從王廷相對朱熹於「氣質之性」外另立一「本然之性」的批判,亦可知王廷相認定人僅有「氣質之性」,並能更完整的掌握王廷相的人性論與聖人觀。   第三章進而以第二章為藍圖,對如何成聖的實踐工夫進行探討。王廷相延續人性論中「氣質可變」的主張,強調人具可塑性,而具體的修養工夫即是「澄思寡欲」、「補過徙義」與「知行兼舉」。同時,王廷相也延續人性論中「性成於習」的主張,要求學者應以《六經》為研讀的典籍,因《六經》不僅是載道之至文,更是由聖人孔子所刪述,可為萬世衡準。再者,由內聖之德推向外王事功而成為「聖王」向來是儒家追求的最終理想境界,故王廷相亦表示,欲行「內聖外王」之道,應先修養內聖之德,並立志守道以俟時,一旦得位則御民以綱紀,此即所謂「成聖」之進路。   綜觀而言,王廷相的聖人觀乃是立基於氣論思想,並延續人性論觀點,主張人之性出於氣質所定,即所謂「氣質之性」,且因先天氣禀本有不齊之差別,以致人性有善惡之分。然雖如此,氣質並非不可變者,一般人仍可通過後天「變化化氣質」的修養工夫,「緣教而修」以向善,進而踏入聖賢之殿堂,並以能成己成物,推內聖之德而為外王事功為最終追求的理想境界。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9NHU05259013-001.pdf858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65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