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1844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28685      在线人数 : 86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446


    题名: 《中庸》「天人合一」理論之研究
    作者: 曾興邦
    Tseng, Shing-bang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关键词: ;;;;
    日期: 2011
    上传时间: 2015-01-22 15:03:02 (UTC+8)
    摘要:   本論文的題目為 「《中庸》『天人合一』理論之研究」,旨在探討《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學義涵。 中國哲學的源流是以「六經」及其諸子百家為「源」,孔子以後為「流」。 而中國哲學的特質則是以「生命為中心」,中國文化是以「人」為本,重實踐。因此儒家的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主流價值思想之所在,而《中庸》的思想,便是繼承孔孟之學的一個主要發展。儒家學問有其超越性,是肯定一個「天道」的存在,是萬物價值存在的根據,儒學言「天」「人」無論進路如何皆從道德性言之,而儒學所言之「道德」,並不只是人倫生活之事,亦復是宇宙間事,因此儒學是一即內在而又超越的學問。而《中庸》便是承繼此一傳統價值思想,並以超越的道德意識來呈現出天人之關係,讓天人能合而為一,以提昇吾人最高的生命境界。故本文既是對《中庸》做此研究以探索出「天人合一」的義涵,與能成的理由。   《中庸》論「天」與「誠」,《中庸》的「天」有一個統攝的概念,其內容是極其豐富,是將天地萬物及「人」均納入其中,成為其價值的根源與存在的根據,因此《中庸》將「天」形容成為一個存在的實體,儒學講道德、講實踐,因此《中庸》的「天」即從道德性,在天道實體的不已流行下,成就了物之「性」,而最後可以生化萬物。   《中庸》的「性」是得於「天」,而不雜於人欲,所以喜怒哀樂未發的「中」就是指天命之「性」,發而皆中節即是「和」,「和」是率性的一種境界。「中」是體,「和」是用,這是《中庸》「體用不二」、「承體起用」、「體用合一」的概念,而要保住這個「天命」便是要「慎獨」,這是超越的性理。故此,「人」若充分實現其「性」,則他便是一雖然「有限」,而亦復「無限」的具體存有。   《中庸》在理解「天」與「性」的同時提出了「誠」的概念,「誠」在《中庸》的思想裡是可以同視為「天」,因為《中庸》將「誠」提昇到可以與物的生、成、形、滅相始終的地位。這是《中庸》的獨到發明。《中庸》「誠」字是可以貫通整個《中庸》的思想和觀念。因此《中庸》無論在倫理與政治及宗教,都可以用「誠」字一以貫之。   《中庸》的「天人關係」是基於對道德優先的要求,是以「天命成性」、「於穆不已」、「純亦不已」的天道顯下,成為人的道德實現要求,而創造了並決定了宇宙真實的存在價值。因此《中庸》的「天人關係」的思想,終必是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显示于类别:[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99NHU05259021-001.pdf1177KbAdobe PDF1220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562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