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4608      線上人數 : 91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8571


    題名: 明代《法華經》注疏的整體研究 (II-II)
    其他題名: A Comprehesive Study on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Lotus Sutra in Ming China (II-II)
    作者: 黃國清
    貢獻者: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關鍵詞: 明代佛教;法華經注疏;真心佛性;禪宗;華嚴
    Buddhism in Ming Dynasty;Commentaries of the Lutus Sutra;True-mind- Buddha-nature;Chan School;Huyen School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5-02-05 10:35:10 (UTC+8)
    摘要: 據《大正藏》與《卍續藏經》的目錄,有明一代佛經注釋書,若不計《心經》,最受重視者為《楞嚴經》,約二十部;次為疏解《金剛經》的十四部,但以一卷者居多;而篇幅遠大於《金剛經》的《法華經》疏解竟有十三部之多,卷數在七卷以上者計五部,重要性可說僅次《楞嚴經》。在這些《法華經》注疏當中,可分為天台系統(六部)與非天台系統(七部)。本研究計畫主持人曾對宋代戒環、明代德清及民初太虛等人的《法華經》注疏做過探討,發現其間有承繼的關係,並有別於隋唐佛學的思想特色與實踐關懷,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鑑於明朝佛教的承先啟後地位及晚明佛教思想的中興氣象,此項計畫的研究對象為非天台系統的七部注疏,考察各部注疏的注釋觀點與思想特色,它們如何承續隋唐與宋代的義理觀點,在總體上映現何種時代佛教思潮,並藉此管窺明代整體佛教學術發展狀況。非天台系統七部注疏中,焦竑《法華經精解評林》乃摘取唐宋元諸家的注釋文句,非屬明人之作,所以只對其餘六部進行細部研究。此六部注疏的總體概況如下:(一) 注釋風
    格趨簡易:重名相解釋與文義疏通,絕不流於煩瑣的科文與說解。這些注疏容或見解不一,多扣著經文運用簡明文辭來表達注家的理解內容;有兩部較為特疏,實藉注經來抒發己意。(二) 禪宗風格影響深:這六部注疏的作者都具禪宗傳承,深受禪宗思惟方式的影響。其中以無相和圓澄的注解運用最多,甚至以頓悟法門作為開啟佛知見的進路,或提出公案參究方法。其餘注疏少用禪宗式表述,但注釋文句中透顯著禪宗直捷之風。(三) 真心佛性詮佛慧:《法華經》的要義是「佛知見」的開示悟入,這幾部注疏都致力闡明佛知見的意涵,及其開顯體悟的歷程。其共通點是真心佛性思想,將佛知見匯歸於真心,要求反觀自心中的真實。他們通常用化約性的佛性觀念詮解佛知見,即人人本具清淨佛性,為客塵煩惱所遮蔽,必須認識真理,以求豁顯真心。(四) 法華華嚴相融通:這些非天台系統的注釋書與禪和華嚴的關係較為密切。德清是最重視《法華》與《華嚴》融和的注家,也嘗試進行深層的會通。他在判教說中強調兩經都是圓教,一始一終共同完成如來的教化。在釋文中,他融通了華嚴法界觀與佛性思想。通潤在序文中強調《法華》與《華嚴》二經的相互發明,對此義多所論說,但在正式釋文中則少言此點。(五) 儒佛會通不明顯:三教會通是宋以後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可是在這幾部《法華經》注疏中,除無相極力發揚儒佛合一之說,其餘注疏可能因簡易釋經的緣故,缺少餘力照顧到這個面向,須由其他著述考察儒佛關係之論。
    顯示於類別:[宗教學研究所] 國科會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2410H343003.pdf1300KbAdobe PDF58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