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5172 線上人數 : 99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文學系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9093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9093
題名:
從「生生之仁」論羅近溪的哲學思想
作者:
陳淑雅
Chen, Shu-ya
貢獻者:
文學系碩士班
陳章錫
Chang-hsi Chen
關鍵詞:
孝弟慈
;
生生之仁
;
羅近溪
;
破光景
;
復禮歸仁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5-03-10 11:20:57 (UTC+8)
摘要:
羅近溪是晚明王學的集大成者,牟宗三與唐君毅均給予其思想以極大之稱譽。近溪的思想博大精微,尤其「生生之仁」的思想,特別引起筆者的興趣。故筆者欲藉此論文,針對近溪「生生之仁」思想作一有系統的闡述與解析。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關於羅近溪思想的研究成果探討、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就「羅近溪的『生生』概念之淵源」作詳明的解說。近溪的哲學思想有其深厚的儒家經典做基礎;近溪除了遠溯先秦儒家之精義;亦從宋明理學家之學說獲益良多,最後乃能成就近溪「生生之仁」說的博大精深之哲學體系。蓋近溪思想凡歷經三個轉折才規模底定。先「回歸孔孟」儒學之義理;繼之闡發「生生之仁」說;最後拆破光景。到此,近溪「博大精微」之哲學體系內涵,大致規模底定。 第三章就「羅近溪『生生之仁』下之道德本體論」作有條理的陳述。近溪以孟子的孩提之愛親敬長,講人所不學不慮之良知良能,故以「赤子之心是良知」,而此良知的內容即是孝弟慈。近溪從孝弟慈之實踐,體會人身上原有此善性根源,才肯定仁之作為人之本性。近溪以為天地之生生大德的「種」子,透過「人之心」而萌發出來,而此心之種子即是仁;則仁即是心之體,然而仁是一種虛名,故此「仁」欲得彰顯,必賴「孝弟」之功。 第四章就「羅近溪『生生之仁』下之工夫論」作有層次的分析。近溪的格物工夫承接心齋的淮南格物說,以格物之本末以推出事之終始。近溪以為凡人天生即稟承天道生生不已之仁德,但人往往存而不覺,故須透過「復」之工夫,並靠崇尚聖經、學習聖賢來約束人之欲望,將可為聖人;然而覺悟之後,又必須拆穿光景,使天心仁體歸位,而為義理所承當。近溪欲學者順循當下的赤子之心,使其天性的明覺通透,並放棄人為的強行執持、思索期待;也就必須「直下承當」。 第五章就「『生生』為聖人之特質」針對聖人境界之闡發。近溪在象山「先立其大」之學說上,融入《大學》三達德之內容,使道德實踐有一謹嚴的實施步驟;又承繼陽明之「萬物一體論」與明道之仁學思想,而從「生生之謂仁」與「物我同體顯仁」的角度來闡述其哲理。近溪以為聖人之道,是以百姓日用為旨歸的。因此「聖人即是自己」,人人本具有之赤子之心,即是吾人能成為聖人之內在依據,而聖人之道即是在百姓日用生活之視聽言動處而顯「仁」。 近溪的哲學思想是由「生生之仁」通貫其中的,此「生生之仁」是天道下貫之性,是純然至善的,故自然知孝、知弟、知慈。然而近溪以己身為本,天下國家為末;故其思想不再只是做到內在地踐仁知天的「內聖之學」,其最大願望是要達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平天下」的外王事業。
顯示於類別:
[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8NHU05076009-001.pdf
1268Kb
Adobe PDF
1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256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