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23366 線上人數 : 39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宗教學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925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9257
題名:
吉藏《中觀論疏》實相思想之研究
其他題名:
A Study on Jizang's Thought of True Reality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Middle Treatise
作者:
林錫全
Lin, Shi-chuan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何建興
Chien-hsing Ho
關鍵詞:
四重二諦
;
八不中道
;
吉藏
;
斷一切見
;
聖默然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5-03-12 11:56:15 (UTC+8)
摘要:
「中道實相」依二諦說法,包含「中道體性」及「中道體用」,中道體用又含「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八不中道」直指中道實相,於「體」乃無上道,於「用」乃不二門。體用本無互體,辨之令有,才能體知「體與用即寂滅性」,是即離於二邊,迴悟中道。《中觀論疏》明言「直稱體用即無復縱跡。」如何可於體與用中,分別有亦非呢?學佛者若不得意中道實相,如何解脫生死呢? 《中論.青目釋》歷年來已公認為探討中道實相所必需之依據,而吉藏一生之大量註疏,也儼然被公舉是中土註疏中觀學之集大成者;是故探討吉藏之實相思想,於其所註疏《中論.青目釋》之《中觀論疏》直接作研究整理,理應可以立竿見影,迴悟八不中道,會通判教,得佛本懷。 由於實相真實義,乃證量聖者之言,非本文鑽仰累年可及,故首要在整理證量聖者迴悟中道之體證模式,期能構架好個人會通經藏、迴悟中道、體佛本懷之平台。是故著重在《中觀論疏》如何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之詮解模式,及其對於後學者之悲愍態度及勸信內容。其次為《中觀論疏》所詮釋之中道真實義,以及其由果溯因,從用入體,探究諸法,迴悟實相之內容。 經過整理研究,確實發現《中觀論疏》與《中論.青目釋》皆首以聖言量為依據,才有註釋之言說。皆先以佛「諸說中第一」之八不中道、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舉為已知定理;然後以此定理來求證證明因緣諸法於二十七品中所呈現的種種論題;而得以「結敬偈(結勸偈)」以為得證。這樣的兩部份註釋原則,另從詮解的角度看,就是以中道實相之聖言量,當為「已知」定理,以所要探究議題為「求證」,以正觀顯正為正證,破邪顯正為反證,當為「證明」之充份必要條件;如是「已知、求證、證明」之詮解模式,最後再離於二證,迴悟中道。又在已知定理的無二絕待下,通於任何疑難,故更可簡化成「求證、證明」,就是經論上常用的「問與答」模式。「問」則細而不雜,「答」則明而不混。
顯示於類別:
[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8NHU05183004-001.pdf
1276Kb
Adobe PDF
1903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252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