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2994      線上人數 : 25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9891


    題名: 中國古典詩歌的詮釋學問題─以《樂府補題》的詮釋為例
    其他題名: The Problem of Hermeneu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Tak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Yuefu-Buti" as an Example
    作者: 黃素雲
    Huang, Su-yun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吳俊業
    Jiun-ye Wu
    關鍵詞: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興的精神現象學;比興;詩史;意圖;海德格;詮釋學;蔣年豐;中國古典詩歌;樂府補題;高達美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5-03-24 14:35:09 (UTC+8)
    摘要:   中國古典詩歌的詮釋學問題──是一個傳統經典文本詮釋者對於自身所處的傳統與文化的追尋與探問。在以儒家「詩言志」為主流思想的中國古典詩歌詮釋傳統裡,讀者詮釋文本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以追尋作者的「意圖」(原意)為最高原則。從漢代開始,「所有權作者觀」讓讀者以為只有作者才有權力享有對自己作品的處理權和解釋權。所以,在詮釋詩歌的慣性裡,讀者首先便要確定作者是誰。這樣的詩歌詮釋態度,發展至明末清初,「詩史」與「比興」觀念相結合之後,典型的詩歌笺釋方法便是「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意即詮釋者把歷史考定的「注」和文學詮釋的「意」結合起來,換言之,就是一方面考證文本言內的事實,一方面意會文本言外的作者用意。這樣的詩歌詮釋範式發展至清末,以至於現代,竟使某些「象喻性文本」(詠物作品)的解讀全面朝向「徵實」路數上走。    若以現代的角度的來審視這樣的詮釋方法,自然會感到質疑。於是,本文以海德格的基礎存有論與高德美的哲學詮釋學為進路,以探討中國古典詩歌詮釋活動的「先行結構」問題做為起點,並進而批評、檢討傳統中國古典詩歌的詮釋方法與基本態度,其實蘊含一些詮釋「客觀性」及「有效性」的問題。其次,則以清代知識分子,及現代中國語文學者對《樂府補題》這本宋末遺民詞集的詮釋為例,具體例釋前述的批判,並據此指出可能的有效的詮釋途徑。其三,則根據前述的分析面向,提出如何有效解決中國古典詩歌詮釋的方案。    本文在逆溯中國古典詩歌的詮釋傳統的過程中,發現清代「詩史」、「比興」相結合的詩歌觀念,最終之所以會導向追求「作者意圖」的結果,其中不是沒有源頭的。孟子「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這套讀詩法,在文化、社會、歷史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輾轉傳到後世變成一種單單追求作者意圖的詮釋方法,我們認為其實是窄化了它們作為傳統經典詮釋方法的實用性,故認為有再討論的必要。此外,透過蔣年豐先生的「興的精神現象學」,我們回視儒家孔子的詩教觀,以及孟子「知人論世,尚友古人」中「友」字作為一種詮釋態度的提出,在在使我們了解:解決中國古典詩歌所蘊含的詮釋學問題,在理論上及方法上,我們確實可以根植於儒家自己內部思想,並逐漸擺脫援引西方詮釋學此一類似借外債的窘境。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7NHU05259030-001.pdf1771KbAdobe PDF120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471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