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01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74937      在线人数 : 106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103


    题名: 論《中庸》「道德的形上學」
    其它题名: The Moral Metaphysics of The Chung-Tung
    作者: 吳宗德
    Wu, Tsung-te
    貢獻者: 文學系碩士班
    陳章錫
    Chang-hsi Chen
    关键词: 成德之教;一本論;中庸;道德的形上學;中和;天人合一;至誠無息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5-03-26 13:26:07 (UTC+8)
    摘要:   《中庸》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其不僅上接先秦儒學之道統,同時下開宋、明理學的端緒,故在儒學的發展史上兼具承先啟後的地位。在孔子之後的儒者心目中,「性與天道」關係著道德實踐的根據與成就,即「本體論」與「工夫論」之體用問題;於是,「性與天道」之關聯性成為儒學思想發展中備受矚目的課題。對於先秦儒學之「天、性、命、道、誠」等哲學問題,又以《中庸》一書繼承與開展得最為全面,故在儒學的發展上,影響了唐以至宋明儒學中「人性論」與「心性論」等問題。因此,本論文先探究《中庸》之思想淵源及其與儒學發展的內在關係,以呈顯其在儒學思想發展上的關鍵地位。   於此,本論文採用牟宗三先生提出的「道德的形上學」即「實踐的哲學」,作為研究之進路:在此思想系統範圍之下作分析論述,望能貫穿「天道論」與「心性論」而兼論之,如此在論《中庸》有限的「人道」如何契接無限「天道」之問題,便能以「道德實踐」(盡性)之進路,體證「道德化的天道實體」(至誠)。故此形上思想之體系,乃是以儒家「內聖之學」與「成德之教」為基礎,而開展出「道德的形上學」之實踐哲學。   《中庸》是藉「至誠無息」來貫通「天道」、「天命」、「中和」等觀念;很明顯地,《中庸》即「誠」言「性」,以說明人之「性」有其超越的根源,此即「天道論」與「心性論」的結合,進而能開展出一套形而上的義理架構。此時由「天命之性」之精神,所證悟的道德實體,即天命於人之「性」體,藉由「至誠天道」言「天命之性」以下開「修道之教」;此一論證過程即旨在闡明:《中庸》「道德的形上學」如何以「道德實踐」(工夫)之進路而體證「形而上的天道(實體)」。故此「誠」可謂合天人之道,貫通了形上、形下;除賦予「天道」有「道德化」的形上意涵外,更展現「人道」在「實踐道德」上之進路,與所根據之形而上的價值根源。故《中庸》由「仁」而「誠」加以開展而言「天道」,著實地將儒家「天道論」向上提升,亦可視為一開創性的詮釋。
    显示于类别:[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96NHU05076012-001.pdf1845KbAdobe PDF0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182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