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039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1074213      Online Users : 103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391


    Title: 莊子生命哲學對生命教育意義的研究
    Authors: 陳文財
    Chern, Wen-tsair
    Contributors: 哲學系碩士班
    謝君直
    Chun-chih Hsieh
    Keywords: 莊子;生命教育;工夫;境界;逍遙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5-04-20 16:07:56 (UTC+8)
    Abstract:   現今台灣社會處於功利掛帥的時代,造成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疏遠了。也由於社會觀念不斷的在改變,致使人產生了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偏差,造成許多的社會問題。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讓人容易迷失自我,不知人生方向該往哪裡走,以致偏離人的生命價值觀。正因為此一因素,政府極力推動「生命教育」,中小學也正逐步將「生命教育」的議題納入課程綱要中。然而,台灣社會許多亂象的根源,是在人對於生命價值觀的迷失與扭曲,造成精神生命與道德秩序的向下沉倫,社會亂象也由此因應而生。    本論文內容旨在論述莊子思想對當代生命教育的理論貢獻,嘗試將莊子思想與生命教育做對話,對莊子的哲學思想通過文獻的詮釋與論理的歸納,讓現代人重新注意到莊子哲學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的精神。本研究的章節要計與架構安排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先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對於研究現況略做考察。第二章、莊子之生命哲學:通過對莊子內七篇文獻中的修養工夫,將修養工夫收攝到個人主觀層次,以無我的工夫化有待為無待,以安之若命之修養工夫呈現出死生一如的境界,以虛而待物、同於大通之修養工夫,忘仁義、忘禮樂而通達勝物不傷之大道理想境界。第三章、莊子之實踐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境界,就是一種不為自己之形體與世俗的功名利祿所拘限,以呈現出自在逍遙之境界。只有解消形軀之限制與自我意識之執著,人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不要依待某種條件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第四章、莊子哲學與生命教育:珍惜自己與關懷他人,重新塑立人生命的價值觀,探討生命的意義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關懷重點。筆者之所以將莊子思想做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及其思想,人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求一顆安定平靜的心靈,能够平等無執地面對天地萬物,逍遙自在,怡然自得。以「生命」為中心的中國儒釋道哲學中,莊子強調生命觀念正可研究進入,正可以解消這樣的生命困境並可以提供一條解決之道。第五章、結論:論文回顧。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乃是幫助學生對於自我的認識與探索生命意義,生命的最高價值是將自我的關懷推及到對天地萬物之關懷,並且以莊子哲學為根據,印證它在當前生命教育的重要貢獻。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Disserations and Theses(M. A. Program in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96NHU05259011-001.pdf1626KbAdobe PDF1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231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