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9906 線上人數 : 304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20403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403
題名:
論荀子「由智達德」之如何可能?
作者:
徐川惠
Hsu, Chuan-hui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陳政揚
Cheng-yang Chen
關鍵詞:
積善成德
;
解蔽
;
通倫類
;
虛壹而靜
;
性惡
;
隆禮義
;
知明行修
;
化性起偽
;
知通統類
;
大清明心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15-04-20 16:08:10 (UTC+8)
摘要:
性惡論可以說是荀子道德實踐的核心思想,但同時也是荀子思想中最為爭議的部分。不過最為重要的無疑是荀子由人性之惡如何起偽為善的修養工夫纔是其精神所在。 性於荀子是人以自然生命的存有,而人之所以為人則以其有辨、能辨。荀子於〈非相篇〉中說:「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又於〈解蔽篇〉中說:「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辨是使人能分是非、別善惡作價值判斷與抉擇的知慮作用,其所以抉擇判斷的外在根據是聖人所創制的禮儀規範,其所以知慮思辨的內在根據是心知。 荀子的心是能認識客觀規範,再根據所認識到的規準選取適當的行為,作出合宜表現的認知主體,亦即道德實踐是依心所認知的規範帶動行為的修養,道德的可能建立在心知、思慮、抉擇、修正、篤行的連續過程中,這是一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推進過程,知行合一亦是使知明行修的成德保證,這不但是個體的性惡趨向轉化為善的根據,亦是使社羣得以和諧無爭、正理平治的蹊徑。 檢視荀子以後天的學習和知識的累積,要證成道德將面臨如下的困境:其一,禮義成於聖人的創制而非人天生自明而能,故道德相對缺乏同一的普遍性。其二,由知而行所所呈顯的是個體的實然經驗,實然經驗缺乏一個應然的必然性,因而知道荀子由知達德必有其困境。但是對個體而言,以禮義作為道德原則對治感性情欲的認知歷程,若能內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標準,使知與行獲得了一個內在的統一性,在道德實踐中表現為自我抉擇與遵行,從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人通過認知不斷成長發展的歷程,也正是個體感性生命理性化的過程,當一個人的行為能夠出於個體理性判斷而進而抉擇與選取其行為時,個體亦能在道德規範中自為主宰的作出合理的表現,在一個人之所以為一個人的意義上而言,這種能知與能行的貫徹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6NHU05259023-001.pdf
1862Kb
Adobe PDF
1046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309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