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066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914746      在线人数 : 68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669


    题名: 天臺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從傅柯的「自我技術」談起
    作者: 王寶珍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吳秀瑾
    关键词: 自我技術;主體;實踐;二十五方便;無我;緣起;自組織;觀心
    日期: 2000
    上传时间: 2015-05-12 14:13:16 (UTC+8)
    摘要: 傅柯晚期的研究重點,明顯地從權力支配技術轉移到「自我技術」,由於他的早逝,造成許多相關研究尚未完成,也留下了許多問題,主體化的問題便是其中之一。傅柯以批判理性思維主體與道德結構的態度,來談「唯美」藝術作品做為他「自我技術」的實踐,這中間形成了一股張力。同樣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本土,一反當時主張「有我」的思想,更不以靈魂做為活動與輪迴的主體,主張以「無我」的態度,反對當時印度的種姓社會制度,要人放下種種誤以為恆常不變的執著。因此,佛教雖與其他教派一樣說修行,但卻是在「無我」的態度下來說修行,修行不是要求別人實踐,而是自發性的自我實踐,這中間也有類似傅柯談「自我技術」的張力。本文第一章概述了研究動機、目的及將討論的範圍;第二章則述及「主體」概念如何在哲學思潮演變中被摒棄,從實踐之知的重要性,談到自我技術做為社會中自我實踐的問題。第三章,先釐清佛教「無我」的批判態度,再比較「緣起」與「自組織」的差異,才進入以「二十五方便」做為生活修行中「觀心(調)」的中道自我實踐。第四章的結論。 吾人可以發現賴爾的日常語言分析方法,指出笛卡兒心物二元錯誤的區分,消弭了不可見與可見、心理原因與物理結果的界限,類似於佛教「析法空」的方法。他認為生活中的表現,不在於理論之知的累積,而強調出「實踐之知」的重要性。相應於佛教談提昇自我覺識能力的方法,經過這種止觀禪修前方便的實踐,不再是「眾生相隱」,而是「彌勒相顯」,學會日常生活中善觀、調適的技能,就能消弭可見、不可見等錯誤的區分。 佛教典籍中談到修行的方法很多,本文以天台「二十五方便」為例,是因其為止觀禪修的前準備工作,說明修行並未離開日常生活來談,是適當給予身心所需,但不逾分,也不刻意極端的苦行,而是止觀「觀心(調)」的中道實踐生活,所以可以說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修行技術。「二十五方便」中的方法,教導吾人以正念、智慧運用生活中食、衣、住、藥等種種資源,所以「戒淨」固然不贊成放縱自己,但也不會贊成自殘式箝制自己,而是讓吾人學會自發性地調御自己、改善自己、呵護自己,是日常生活中最初步的自我修行技術,故本文可以視為傅柯之後,異文化自我技術的研究之一。
    显示于类别:[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382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