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21591 線上人數 : 1101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20720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720
題名:
台灣鸞書的死後世界觀─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為例
作者:
陳碧苓
貢獻者:
生死學研究所
鄭志明
關鍵詞:
台灣鸞書
;
死後世界
;
生死觀
;
天堂
;
地獄
;
魂魄
;
輪迴
;
終極關懷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2015-05-13 10:56:24 (UTC+8)
摘要:
「死」為人生大事,生命之路有始有終,正如同自然現象,有起必有滅,有生必有死。從出生到死亡乃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宇宙自然法則,始終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歸宿」。人生的結束,雖然不是喜事,但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事,人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教導我們生存時要有生存時的尊嚴,死亡時也要有死亡的尊嚴,存在的意義形成生死與價值觀之間的認知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常說的價值觀係指一定信念、傾向、主張與態度的系統,生死觀卻是一種價值觀念,必須加諸於人類生活上知識與經驗而形成一種觀念系統 ,它是社會上經驗活動與價值選擇活動的統稱。換言之,任何一個社會可能存在並與許多不同的價值觀念共存,因此構成了不同的生死觀紮根於日常生活中。 台灣鸞書包含許多的民間信仰,該信仰是民間文化的部份,因民間文化是傳統性、非主流、非現代性文化的一部份,尤其人類對於生死的使命是探索、理解與傳統的拯救,且中國人宗教行為本身是以「世俗」做主幹,因此,台灣鸞書的形成就包含著許多的價值觀念在其中,例如生死與價值觀念。筆者何以對於生死問題深感興趣,係個人昔日在社會福利領域中擔任社會工作員從事社會福利直接服務工作,必須經常接觸家遭變故的喪家。令人不解且亟欲瞭解生命無常,何以遭受突如其來的生死困境,會帶給家人身心創傷且不知所措的悲傷情緒;甚至死者已矣,生還者卻難以面對。人生何以必需慎其始而善其終,養其生而尊其亡,要視你如何看待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深受這種文化使命感影響;其次,傳統的生死觀並未正視現代社會的文化衝突,也未正視宗教、心理、價值、思維等不同人文類型並置的觀點,因此,筆者力圖通過文化與權力之間關係的考察來體現文化並置之地位。 民間傳說死後存在另兩個世界,是兩極化的世界,不是天堂就是地獄,死後世界想像空間的天堂與地獄為何會產生,其時代背景並對於社會教化的影響如何?又處在陰陽兩隔極限的空間,死人就無法回到陽間,活著的人除了應該如何自處,面對現在甚至未來外,更為設想瞭解亡者是如何決定自己死後的去處?中國人又何以如此盛大要為死者做法事做功德,其目的與影響何在?在民間傳說死後要做七,直做到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後方稱大功圓滿,為人子總相信只要在此期間可為亡者做功德便能幫亡者決定死後的歸宿,相關死後的去處甚至魂魄觀念深植中國人的生死觀念中無遠弗屆。至於影響未來投胎轉世的來世觀,此傳說之源由又何以仍與今日生活緊密結合一起?生死既然非「人」所能主宰,人應從何處而來,死歸何處? 宗教,正是通往「生來死去」之門,也是近年來掀起民間與學術界對死後的世界的探索之熱潮;同時宗教必須保持固有的傳統,信仰才能穩定,科學必須有新的發現,認識才能進步 。然而,中國歷經新五四運動之後,社會體系與價值觀念起了重大的改變,例如胡適反對宗教,提倡以「社會不朽」來代替宗教 ,反對宗教並認為宗教是迷信。然而在台灣本土文化中,因世人不明生死之道與生死觀念,又想測知天地鬼神之事,會常藉由宗教儀式或扶鸞經書代天傳道解惑,以解開人類對於生死之謎的神秘面紗。鸞書正代表了大、小傳統之中界橋樑,以鸞書性質分,其中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更是探討生死為主之鸞書,彰顯出庶民階層對於當時社會上面臨的各種問題,所持判斷善惡與獎善懲惡之標準與態度。在《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鸞書中提及到天堂與地獄之意境與隱喻,將死亡視如老子的無為、順其自然,教導我們學習應如何成德成聖,無知無欲才是聖人的美德,尤其在天地之間要留有餘地,換言之,要決定天堂與地獄之間遊走的去處,應朝向老子所堅持的聖人之德,為生命尋找一條活絡的出路,與天地同在。因此,道家的聖人之德,是堅持「道」的理念始終如一,與儒家聖人所堅持的道德,在成仁成聖的意境與方法上有所分別。 在此,我們不禁要思索一些問題:當處於社會變遷的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之際,鸞書昔所秉持禮教所鞏固的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即將遭受衝擊,農村保守型態的生活方式必受現代化洗禮產生許多新的制度與文化,因瀕臨社會的轉型,當時蔚然興起的鸞書其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與其特徵,為想保留傳統禮儀,所作的努力與訴求為何?是想透過言語與文化的媒介,達成文化傳播或另具有其他的意義;又身為一位觀察者身份應如何去看待它,融合在現代化的今日鸞堂相較又會產生何種變化與影響?何以鸞書數目眾多,而《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兩部鸞作卻能成為天堂與地獄的代表著作,其背後想表達的意涵並想達到的影響為何?似乎鸞書在語言傳播上訴諸於文字的貢獻,因文字內容平實且普遍化性格,不是艱澀難懂,卻能深入民心,人人皆可接受並看懂其含意,其魅力旋風與想達成社會教化的功能何在? 本文研究旨將《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兩部鸞書文本研究,反映鸞作善書當時的社會現象,正值經濟稍起步朝向蓬勃發展之際,但身處物慾橫流的時代,人類精神無所歸依,精神空虛,奢侈犯罪行為自然急劇增加當下,宗教團體崇天德之至上權威並藉神明之意擔負起代天宣化之責,欲淨化人類心靈,使其達到歸真反璞,明善復初的境界;同時以台中聖賢堂楊贊儒鸞生(目前為台中聖德禪寺住持聖輪法師)當時扶鸞著作的《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善書為主,其所論述的:《天堂遊記》以鼓勵善行修道的可貴,接引善德登天,傳真善人昇天逍遙實況,天堂有路,闡述進道即是之報導;《地獄遊記》以洩漏地獄惡人受報慘況,報導善惡之報,天地間存有懲惡揚善之冥律,如影隨行,欲求靈魂善終歸宿,安息永生,惟求善道。換言之,《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所描述的天堂與地獄是否存在,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而是該兩部鸞書所表達死後世界觀念的特色與形成及其背後存在的意義,在人性論上的意涵又將是如何呈現?弗屆所及人性論的生存實質價值與意義,受之宇宙論與影響所及的社會現象,將如何達成社會教化功能等全方位思考,作為本文主要討論的重點。 此外,我們應該如何去觀看與解析《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兩部鸞書?為何鸞書何其多,偏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所表述死後的世界與生死觀兼具了生死問題的代表?以鸞書具有傳統民間的尊神信仰觀念對於文化的認知,所帶引出來的生死觀與社會價值為何?以及死後的世界與生死觀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隨之社會的價值觀與風俗文化逐漸式微,舊傳統已不敷時宜,原由生到理,到用,再回到生,至聖哲體驗天道的生生不已的訊息,將建立許多哲學理論,再運用到人生社會中,去制訂禮樂教化與政治制度所建構整體生命轉化的系統,因社會的變遷與解構,人道又必須返回天道維護生生之原則,因此,長久以來人道思想除了遵行天道制訂典章制度外,人如果想與自然(天)、地三者和諧共處達天人合一境界,人是如何居間橋樑,藉著宗教儀式達成天人溝通?且當個人與群體歷經生命終結時,是如何看待死亡?宗教又是如何看待死亡?其對於人性的尊嚴與追求的價值以及目標又為何?筆者認為宗教所擔任的角色極其重要,它是教導人在生活中實踐人的本質與生存的意義,尊重人性的可貴,須具備真理、自我與對人的肯定、相互間的感通與尊重;更重要的是具有真實的體驗,由個體自覺達自身的願望、感情與理智推及至全人類普遍的願望、感情與理智上,這種普遍的人性體驗才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並非自私自利的盲目追求。 因此,如何架構在「生」,我所追求;「死」,我所不願之生命不朽的保證,在普遍化人性所存在趨吉避凶的價值體系下,企圖走出「生」的希望與「死」的尊嚴,讓生命以平等權與選擇權瞭解生死的意義,更得以操之個人的權利來決定死後的去處,肯定生命的價值。筆者因此將來自傳統觀念對於死後的世界所二元化所區分為天堂與地獄的觀念,延伸至六○年代鸞書著作的《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鸞書之盛行,從人性論、宇宙論與社會現象等面向來瞭解,為何這兩部善書的代表著作會造成當時社會轟動,一時洛陽紙貴,其背後的時代背景兼具深層意義、特徵與目的,進而欲達成社會教化之影響,配合與當時鸞作之聖輪法師訪談實錄與俯拾心得,希望能從人生思想中提供正確的死亡學之生死觀念進而超越死亡,並為推動生死教育略盡棉帛之力。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89NHU00672010-001.pdf
469Kb
Adobe PDF
966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223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