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08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1027639      在线人数 : 78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822


    题名: 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作者: 吳瑩真
    Wu, Ying-Chen
    貢獻者: 文學研究所
    施懿琳
    Chih Yi-Lin
    关键词: 台灣文學;吳漫沙;大眾文學;日治時期;風月報;徐坤泉;台灣新民報;皇民文學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15-05-18 11:30:07 (UTC+8)
    摘要: 吳漫沙是特殊時空下位置相當殊異的一位作家,也是臺灣大眾文學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位推動者。1935年來台後不久,就開始在《台灣新民報》展開了他的創作生涯。禁漢文欄期間,吳漫沙不僅擔任當時重要漢文雜誌《風月報》(後更名《南方》)的主編,長篇小說的連載,也為他贏得暢銷小說家的美名,在閱讀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戰後,他擔任報社記者,並且繼續在報章、雜誌上發表其創作。綜觀他所從事的文學創作、編輯、記者等文化工作,吳漫沙可說是位全方位的文化人、時代見證者。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吳漫沙及其小說為研究對象,藉此考察日治時期大眾文學發展的歷程及作品內涵,並嘗試探索大眾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環境的關聯。 回顧戰前台灣大眾小說的興起與發展,約略在1930年代初期,文學成為消費文化的一環,其原因在於:在邁向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中,為滿足新市民階層的需要,文化事業也隨經濟現代化的腳步起飛,配合著台灣逐步邁向工業化、商業化的路途,而走向一個依賴大眾媒介、趨向大眾化的「生產╱消費」模式,大眾傳播媒介的日趨活絡,如1932年日刊《台灣新民報》的發行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報紙銷數的增加、文學雜誌的蓬勃發展,以及作品大量出版等現象,都有利於文學市場的開拓。在殖民地式的經濟開發下,文學作品也配合著台灣逐步邁向工業化、商業化的路途,而走向一個依賴大眾媒介、趨向大眾化的「生產╱消費」模式。《台灣新民報》資本化經營,副刊「文藝欄」也與報業市場相隨而走向大眾化副刊性格,達到報業市場/閱讀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 大眾文學興起的最初與新聞報刊的發展有關。《台灣新民報》資本化經營,副刊「文藝欄」也與報業市場相隨而走向大眾化副刊性格,達到報業市場/閱讀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1933年4月,「台灣最初的新聞連載小說出現,林煇焜《爭へね運命》是日治時期台灣大眾文學史的創始。徐坤泉《可愛的仇人》戰前暢銷盛況與戰後盜版現象,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的銷售成績斐然可見。不過,當時社會大眾對暢銷小說家徐坤泉小說的熱烈反應及知識份子對徐氏在《台灣新民報》的編輯風格的抨擊,大致可以感受到某些知識份子對這些軟性、娛樂消遣作品的輕鄙。 為達殖民同化之目的,統治者在1937年下令禁止報章雜誌漢文欄以箝制人民的思想。這時期最特殊的存在,無疑是漢文雜誌《風月報》能夠再度登上歷史舞台。嚴肅文學作家與大眾文學作家也在此時開始涇渭二分。新文學作家所參與的文學團體,形成以日文創作的陣營向中央文壇挺進﹔而大眾文學作家徐坤泉、吳漫沙也在《風月報》找到可經營的陣地,維繫著1937年後,以漢文寫作的台灣大眾文學的生存與發展。 吳漫沙是日治時期相當多產的著名作家,作品產量有凌駕當時著名大眾小說家徐坤泉之勢。比起同時期的台灣作家,他的啟蒙教育是私塾的漢文,又受過新式教育的哺育,作品中所呈現的西方小說的表現技巧,諸如短篇作品的寫作運用了日記體、書信體、及抒情獨白等形式,都可看到作者受到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近現代思潮的涵養。吳漫沙的創作很得力於他的白話文功力。 耙梳吳漫沙的文學歷程,綜觀其一生的文學生涯,顯然可見,他是日治中晚期一位創作、編輯兼具的文壇風雲人物。
    显示于类别:[文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14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