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129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7391      線上人數 : 75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291


    題名: 孟子人性論研究
    作者: 葉冰心
    Yeh, Bin-Hsin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陳德和
    Te-Heo Chen
    關鍵詞: 孟子;人性論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15-06-02 15:55:23 (UTC+8)
    摘要:   本文旨於探討孟子之人性論,以「性」為出發點,究其與心、善、天之意涵及相互間關聯所建立之人性理論架構;由之以論「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之為其即心言性而言性善實體之結論,依此結論即之得為圓善之教者。    作為「性」之義,其為物之如是存在者,吾人亦得多方以求,而依不同之取徑所論之性即無由而一。依此義,本文首析傳統「生之為性」及西方哲學所論之本質,以求性之定位而顯孟子言性之意涵。生之謂性者;而西方之論本質者,視物之為純對象以求其存在之客觀性,其以知解,總落於智測;此二者所言之性即為形構之性,萬物即僅就類概念而為其存在之意義。孟子之論性,即立以價值而為存在之所是;價值也者,非就主體無以論之,即無以性之為一所對之客體事物之所以存在者以論其普遍、客觀或絕對等義,此無由智測於物以為所知者,實之為應物。而於方法上,孟子言性亦涵認知義之「異」義;依此角度言,雖同於本質之論,然此「異」乃超越以物之所別於他之殊別處為物之所是者,其特執此「異」以之論人之性者,乃就吾人當下之心之自覺,即於人自身之體證及反省下而得。故吾人之以應物以論孟子之人性,並得依之以論物之性者,乃以其旨即於吾人之面對天地萬物之所是而超越之,此超越者即以主體之如是恆存而令物之如其恆存。而此「性」得之為超越者,即以吾人所體認之人生理想,而體證人之性之何所是,而此亦得之為天地萬物之性之何所是之源,物之性者即如是而存,此意實即「性其性」也,故其點出由主體仁心、善心之顯發,是為客觀實存之人性,非僅於對人存在之說明,而是一涵攝宇宙天地萬物之生之人性。而依此所言之性,即之得為參天地化育之價值主體;既之得參天地化育,此性即具實體義。   而現實存在者,非僅之為其性而存,人之性者即為吾人之心。而此心即以人以理智為內涵者,此本心即之為善,亦即非唯價值之源以論價值主體,其本身即之為善;依之,作為客觀義之性者,此性即之為善,故性善也者,即本善也,而非為外延所向之善義以論;易言之,人之所以向善必以本善為其依歸,否則其所向之善於源無著;是故,善亦即具實存意義,亦即心、性、善實即是一。而善、惡之為矛盾對當者,本文即剋就「惡」觀念,析其於孟子思想脈絡中之意函;依孟子就價值主體論性者,此惡即非能為實體性之自存,而為依附或外延義之存在者。由之,故孟子之實踐工夫亦非消極性之去惡以論,其謂「反身而誠」所顯之逆覺體證之工夫者,乃主體之善性之積極擴展,自我世界之開拓,此將一切視為與自我為一為即其功夫論之真諦。   依此,孟子之及心言性,以仁義禮智為心之內涵者,此性即可及物、應物、存物而超越之,故即之得具實體義。而其進謂性善之說者,即於立證此實體之為道德實體;而此道德實體即非唯宇宙論所言之自然理序義,乃涵攝自我意志自由而超越之。是故,依此道德言者,亦之超越主體義涵,並得為存在之根源而以之建立一形上學系統,此即為道德的形上學。換言之,無此主體之道德心即無以立實體,而作為實體者必基於此價值自覺之道德心而得以言,故孟子所言之心、性即得上達於天而實與天同,此即之為圓善者。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1NHU05259009-001.pdf901KbAdobe PDF247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91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