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152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914737      在线人数 : 673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523


    题名: 法警執行槍決經驗之告白-以敘說分析為取向
    其它题名: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Executioners' Confessions
    作者: 謝婷娟
    Hsieh, Ting-chuan
    貢獻者: 生死學研究所
    蔡昌雄
    Chang-hsiung Tsai
    关键词: 槍決經驗;法警;敘說分析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15-06-16 14:23:54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法警人員執行槍決的相關感受、如何因應及後續影響。根據研究結果,分別以整合性個案經驗及不同個案之多元面向呈現結論。   (一)整合性個案經驗  初次參與官方制裁,研究參與者即便只是擔任戒護工作,還是在本能的身心反應上經歷了一場創傷性經驗。而第一次執刑,雖然運用了去個人化、去人性化與認知的再取向等心理防衛機制,仍需回到彼此關係尋求和解以安適心靈,因而司法工具的人性化意義為:身不由己,請諒解!在遇到誤判疑慮的個案時,個案儘管有所罪惡感,也只能服從體制威權,淪為受挫不安的道德陌生人。當突發狀況發生必須擊發多槍,當下與刑犯的眼對眼、面對面接觸不但激發了執法者的恐懼,也烙下腦海陰影,更心懷愧疚。   在執刑心境上,執行前所經歷的是煎熬的漫長等待:充滿著痛苦與擔憂、逃避與抗拒的情緒。在執行中,如同參與了一場象徵性的儀式劇:刑場氣氛肅殺、跟死刑犯同為演員相依演出、真正動手時卻孤寂生死禁區,交織了毅力、恐懼、焦慮、無助…等感受。執行後,則卸下角色任務:心境解放、餘緒猶在。   置身刑場,在趨吉避凶下,便有厭勝、禁忌兩類對策調節處境、但求庇護。禁忌中,則以忌喊人名-象徵性匿名最深具意義。匿名可引發去個人化狀態以分散責任安置心靈,它能避免邪煞知悉人名而遠離祟禍。善性心靈更透過匿名,象徵性昭告自己從來無意終止同類生命也否認參與其中。   社會互動中,個案曾遇過污名指涉,對人性尊嚴是難以承受之重。這或可部分解釋他們所以匿跡社會的原因。而結束他人生命的行為餘續效應,在宗教觀點下對個案也有所影響。經由天職論(命格帶有屬性)或經濟需求論(不得已的承擔)這樣的命定信念雖導致宿命態度以承受現世狀況,實際卻反映著個人無力感。   在個人對結束生命的行為無法圓滿求解時,宗教則可包容人類苦痛感受,給予情緒支持,身、心、靈得受撫慰。當刑場一切復歸沉寂,深層心靈卻無以應答「曾經存在」的生命而受困擾、浮動不安。因而心靈困擾與人倫關係的難解便糾結匯聚在陰影中寂然長存。   (二)、不同個案之多元面向呈現 其他七位執法人員的經驗分析則為:(一)初次目睹死亡發生:創傷性經驗(二)司法工具形貌:不需承擔責任、神聖性意涵、從事行為動作、僅是工具請諒解(三)尋求庇護的人性:厭勝物(積極剋制)與禁忌行為(消極忌避)(四)刑場禁忌-匿名:去個人化與全體一致性vs.象徵性缺席的善性靈魂(五)污名化現象(六)迴避死亡象徵:生命消逝瞬間點-見血景象的抽離(七)其他:既未將自己工具化,也沒把死刑犯對象化,更無分散責任給別人的想法,而是心靈層面的人性相待。
    显示于类别:[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92NHU05672021-001.pdf895KbAdobe PDF234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182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