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7187      線上人數 : 57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530


    題名: 中陰解脫之研究-藏傳佛教中陰超度法的生死意識轉化內涵
    其他題名: Research on the Liberation of Bardo--the Consciousness Transference of Life & Death in Bordo thos grol of Tibetan Buddhism
    作者: 李函真
    Lee, Hon-Chen
    貢獻者: 生死學研究所
    陳又新
    Yu-hsin Chen
    關鍵詞: 西藏生死書;解脫;頗瓦;投胎;瀕死;密乘;瑜珈;殯葬;教育;死亡;光明;臨終關懷;地獄;觀世音;輪迴;超度法;中陰
    clear light of death;ground luminosity;dying;liberation;the bardo thodol;light;luminosity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5-06-16 14:24:03 (UTC+8)
    摘要:   以科學輪迴存在經驗,推證中陰實有,並探究意識轉化的可能,在法性時空度越生死輪迴的匡界,證成中陰解脫的義趣,更進一步析明無上瑜珈部行者,如何在中陰悟成佛果,這是「中陰解脫」研究的精義與內涵。   「中陰超度」在藏傳佛教,有其不同於顯乘的意義與內涵,最大之差異,在其中陰超度本身,是密乘無上瑜珈部的即身成就修練法之一,藉由中陰法性的自顯與法性本俱功德力的運作,以達證悟成就或生死解脫的境界。是由自度的教誡運用,而成為度他之功能。   正因為密乘成就的即身快速與中陰現前的作用力,是一般人所難以了解的內容,因此,在藏傳佛法的學習,俱德上師與完美傳承教導最為重要,尤其,顯學的基礎成為步入密乘的紮實首務;空性正見未立,就無本尊生、圓二次第的成就。   密乘四續部乃源於佛教,惟在解脫路徑與顯乘不同,但指向並無二異。因此,中陰的法性特質與成就方法,成為密乘無上瑜珈部的即身成就重要教導之一。由此,所演譯的「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輪迴受生中陰」、「遮閉胎門」、「投胎選擇」都有極其詳盡敘述;因為,對即身成就的養成與解脫目標的達成,是無上瑜珈部的修練主要課題。於密乘,「死亡」對中根器行者而言是證悟的機會,對常人而論是解脫生死的時刻。   由於,對中陰解脫特性深入之必要,因此,無上瑜珈部對整個死亡至投胎期間的教導巨細靡遺。尤其,在把握法性第一光明--「死亡光明」的解脫義上,對死亡消融八相進行內容與境象教導,次第分明且詳盡。這是超越一般醫學、科學知識的認知範籌,但卻是,目前臨終關懷與生命教育發展課題,所不足與無法深入之所由。故對無上瑜珈部的教導研究與探討,正足以深化上項二種課題的理論進程基植。   除外,從佛教的觀點,殯葬文化牽引人的認知與意識,對亡者的解脫產生直接與深刻的影響。密乘無上瑜珈部的中陰教導,是從解脫的死亡理論上起建,不僅對個人的生命昇華具積極引導,在殯葬文化改革的建構,也可以由此尋得一立論的基礎,以及推進的改革教育核心塑成。中陰的解脫義建基於「法性共體」,因此,信仰與宗教的認知差異,成為中陰境象呈顯的投射原因,但不是法性俱否之必然條件。在中陰解脫義上,透過教誡認證法性的本有與幻象,是以當時融入之信念與等持力為解脫之要因。認證的力量與平日修持信念具增上相關性;信仰與宗教的差異性,是信念形構的成因,直接影響中陰境象內容,但無關法性之顯現。   雖是法性自顯的中陰易於解脫生死輪迴,但是,平日善念與空性正見的增長,才是決定中陰時期證悟的能力所在。因此,「本有」時期的善業資糧積集,具有中陰解脫與否之強大決定力。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2NHU05672031-001.pdf3928KbAdobe PDF389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37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