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160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8278/19583 (93%)
Visitors : 921672      Online Users : 115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606


    Title: 老子自然學說之研究
    Other Titles: A Study on the Naturalness of Laoz
    Authors: 汪翠梅
    Wang, Tsui-mei
    Contributors: 哲學研究所
    陳德和
    Te-co Chen
    Keywords: 無為;修賢農業;老子;休閒農業;自然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5-06-17 13:49:22 (UTC+8)
    Abstract:   本文以《道德經》中「自然」的觀念為核心,並企圖通過虛靜觀復的修養工夫,使得理論中的自然價值與實際生活上產生連結。又鑑於老子思想的本身,乃是一獨特且貫通的立體系統,自有一套縝密的思考邏輯。其以形上學為基,而發展之後的知識論等系統,有著不可忽視的形上色彩。因此在研究老子自然思想當中,不論是為了釐清老子的根本立場,或以充闡釋「自然」的思想內容,亦不得不回歸到原典做整體思想內容與特質的理解,唯此方能真正釐清理念,而不至於出現斷章取義的錯誤,扭曲或錯解整套老子的思想系統。   文中將對於:1老子思想之開啟;2.道與自然的關係;3.自然與人文的關係;4.自然學說確認及其實踐;5. 自然學說分別在政治上、教育上、社會上的啟示等之研究,前五部分以前人文獻資料予以歸納與彙整。但為了釐清老子的根本立場,或以充闡釋「自然學說」的思想內容,都必然得要回到《道德經》做一基本理解。因此文中將以歷代以來重要的主張,藉由其對老子自然思想的吸收與理解,透顯出老子自然思想之體系。   關於本文寫作程序如下:  第一章說明本文寫作動機、方法以及對歷代老子文獻之回顧。   第二章探討老子思想之開啟與老子時代因素、史官背景有何關係以及老子對於周公制禮作樂、典章制度提出批判及主張。   第三章說明道與自然的關係,將從歷代以來的重要主張,予以陳列與敘述。並對當代的研究成果加以陳述,並對道的自然境界予以強調,以體認道與自然的關係。   第四章將剖析自然與人文的關係,首先對歷代各種自然與人文關係的各種學說加以評述,進一步對當代自然與人文關係的論點加以解說。如何回歸自然為結語。   第五章將自然學說分別在政治上、教育上、社會上的啟示予以確認並將其實踐方法加以落實。    老子的自然學說,經過長久的演進,讓人類逐漸的明白真正意義所在。因此藉由本論文的提出對老子自然學說有更進一步認識與理解,希望透過認識與理解將引發人類明白回歸自然之重要性。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ife-and-Death Studies] Disserations and Theses(M. A. Program in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92NHU05259002-001.pdf739KbAdobe PDF28View/Open
    index.html0KbHTML195View/Open


    All items in N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