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5152      線上人數 : 97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1868


    題名: 國小高年級兒童死亡觀與其象徵性語言、文字與繪圖間的關聯性之研究
    作者: 邱美琴
    Chiu, Mei-chin
    貢獻者: 生死學研究所
    釋慧開
    Huei-kai Shin
    關鍵詞: 象徵性語言;兒童死亡觀;關聯性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5-07-06 14:56:53 (UTC+8)
    摘要:   成人的觀念、學校教育往往沒有正面去指導孩子要如何面對「死亡」,家長也常以忽視、隱瞞、欺騙、敷衍的態度去面對孩子,以致於孩子對於死亡存有好奇、焦慮、恐懼、壓力等。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多半來自於大眾傳播媒體或道聽塗說,導致孩子會誤認為家人的死亡是自己所造成的結果或對自己的懲罰,這會讓孩子受到傷害,也會妨害孩子的人格發展。因此,教師或父母應使兒童瞭解死亡的事實與正確觀念,協助兒童能坦然面對重要他人及自己的死亡,才不致於影響兒童往後身心健康及健全的人格發展。   本次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兒童的死亡觀。二、剖析兒童對死亡之相關語言。三、瞭解兒童表達死亡的象徵性語言與表徵符號。四、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作為本校(坪林國小)實施生命教育的參考依據。所要探討的問題有下列四點:一、兒童的死亡觀為何?二、兒童死亡概念和背景與環境之關係為何?三、兒童對死亡事件的象徵性語言為何?四、兒童的象徵性語言間關聯性為何?研究對象為台中縣太平市坪林國小之高年級學童,研究內容主要涵蓋兒童對死亡事件的象徵性語彙與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研究方法則以兒童繪圖、圖形敘述及訪談方式蒐集有關兒童死亡的想法與對死亡的表達方式。   從研究的結果顯示,兒童的死亡觀念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內在個體自我的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以下幾點發現:一、 在十二歲階段的學童,會認為死亡是可以再重新回到現實生活裡,死亡並非生命的結束。二、 在學童的死亡觀念裡,會發現有不一致性的現象。三、 學童死亡觀念裡,不同的觀念會有不同的表徵方式。四、 女生對於死後未來世界的觀點上比較會充滿想像。五、 在繪圖內容裡發現,女生的畫裡有天使的表徵多於男生,人數上女生有6人次,男生為0人次。在男生方面則有較多表徵惡魔或地獄使者的圖像有12人次。   在本次研究結論顯示,在兒童的死亡觀方面:一、 基本認知上,認為死亡是具有普遍性、不可逆性、原因性、生理機能喪失。二、 對死亡的解釋,認為死亡就是消失、是快樂的、是累了、是一種解脫、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三、 對死亡的感受程度,認為死亡是沒有感覺的、沒有痛苦、只有短暫的痛、是恐懼的、痛苦的、悲傷的。四、 大部分學童的死亡觀裡包含有宗教的觀念。五、 兒童心目中死後的未來世界,認為是是一個快樂又美好的地方、會去天堂、會去一個極恐怖又陰暗的世界、是像空氣般,在空中飛來飛去、是一個可以改過自新的地方、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的世界、是一個可以自我控制的空間、是一個孤獨的地方、是複雜又有矛盾的地方、是另一個不同的空間等。 在兒童死亡觀念和背景與環境的關係方面:一、 性別因素:大致上是沒有明顯的差異。二、 家庭經濟因素:家庭經濟狀況較不好的學童,比較會有負面的想法;而較富裕家庭的學童則比較會有正面的想法。三、 父母親教育程度因素:父母是高學歷的學童較具有樂觀的看法;而父母較低學歷的學童,則會認為死後的未來世界是很恐怖的。四、 父母親的職業因素:父母親皆無職業的學童,在反應上內容比較少,而且趨向於負面思考。父母有一方從事公職的學童,則對死後的世界抱有樂觀的想法。父母親都是從事商業者的學童,他們的想法與內容就較具有多變性,也較為廣泛,學童彼此的差異也較大,而且對於死亡的意義認為是「累了」、或是「解脫」!。另外,父母親都是教育人員的學童有三位認為是具有可逆性的。五、 學童家庭中孩子的排行順序,對學童死亡觀念的影響不大。六、 家庭信仰的因素:對於死亡的意義、死亡的感受、含有宗教的觀念、死亡的基本認知上,大致上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七、 個人經驗因素方面,學童接觸死亡事件與否、與父母討論死亡事件與否、學童對死亡看法的來源不同、是否曾生病住院、是否曾參加宗教團體活動等,對兒童的死亡觀念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在死亡事件的象徵性語言比較方面:一、 在文字表徵方面:對死亡看法上會表徵「陌生」、「捨不得」、「沒有經驗」;在情感的表徵上有「可惜」、「捨不得」、「痛苦」、「難過」、「解脫」、「和家人關係」與「回憶」等;對死亡的過程表徵有「死亡是沒有感覺」、「痛苦」、「沒有痛苦」、「恐懼」、「害怕」、「難過」、「悲傷」等。二、 在語言表徵方面:對死亡的看法認為是無法避免的、是生命終結、每個人都會有意外或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個重新的開始。再面臨死亡時會有傷心、難過、痛苦、恐懼、害怕、恐怖、恐慌、悲傷、混亂、絕望等語詞表徵,對死亡未來世界認為是有天堂與地獄,是一個和平、溫馨、快樂、自由的地方。在自己危及死亡時,會有求生意志、想念家人、緊張、害怕、痛苦或灰心等表徵。三、 在繪圖表徵方面:想像死亡後的未知世界,學童會用線條(包含直線、曲線、不規則線條)、顏色與具體物體來表徵。在面臨死亡時的感覺,會有天使、地獄使者、惡魔、對比圖像等來表徵。當恐怖時,學童則會想到面具、臉形、惡魔圖像、實體物形、抽象符號等來表示。四、 從本次的研究裡顯示,學童在不同的觀念中,三者表徵之間會有關聯性存在。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3NHU05672013-001.pdf2068KbAdobe PDF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106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