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3224      線上人數 : 18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2776


    題名: 孟子教育思想的哲學省察
    作者: 劉哲富
    Liu, Che-fu
    貢獻者: 哲學研究所
    陳德和
    Te-ho Chen
    關鍵詞: 生命學問;民本論;生命教育;心性論;圓善;教育生態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5-08-06 13:55:02 (UTC+8)
    摘要:   生命的緣起與圓善是古今中外人類,一直希望探究和努力的目標與理想。而生命的理想圓滿之境,雖不一定人人能夠實現。但中西方已因資訊科技的進步,工商業的發達,功利主義的掛帥,而造成各級學校很多學生自傷、自殘與自殺等不珍惜生命和不重視生命的社會嚴重病態。雖然學校教育還是正常在推動進行,而我國教育當局也自1997年開始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歷經十年,績效並不彰顯。其生命教育的內涵及理論基礎是否不夠周延和徹底?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旨在透過蘊育豐富「生命學問」的孟子教育思想的哲學檢證,來了解孟子生命教育哲學思想。並提出其根本的理論基礎及其生命教育的相關議題。   由上所述,本文首先分別指出孟子教育思想的哲學理論基礎,實包含中國哲學儒家孔子以「仁」為中心的生命學問精神,及心性論、價值論、王道論。而孟子的生命教育哲學理論依據,則為其人文主義的教育思維,及孟子所創發的,仁義內在之道德心性良知良能的人禽之辨的性善論,義利之辨的修養論,王霸之辨的民本論。並通過《孟子》七篇一書,分別說明,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的倫理道德仁、義、禮、智四端之心取向的教育理念,及人人皆可成聖成賢的教育理想、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思想淵源與基礎。   其次本文則是就孟子生命本位的教育目的,分別就教育生態與生命教育、人生課題與生命教育、孟子思想與生命教育三方面,討論孟子教育哲學思想的現代意義以及對當代生命教育哲學課題所可能賦予的啟示與貢獻。進而討論當前國內生命教育的優點和不足處,及如何將孟子教育哲學思想融入生命教育議題中,並提改進提昇之道。以達致人人生命永續發展與生命意義價值實現的圓善人格理想。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5NHU05259002-001.pdf2953KbAdobe PDF1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14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