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437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27284      線上人數 : 86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4371


    題名: 《孟子》天道觀之研究
    作者: 陳順興
    Chen, Shun-Hsing
    貢獻者: 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謝君直
    Chun-Chih Hsieh
    關鍵詞: 天人合一;形上學;道德;實踐;天道;孟子;;天人合德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2016-10-25 15:05:02 (UTC+8)
    摘要:   孟子繼承孔子「仁」的思想言「盡心知性以知天」,其進路主要包含儒家心性論與天道觀,是表示吾人盡人道後可達於天道並與天道達到和諧統一之境界,只要吾人盡己之心,落實道德實踐,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大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與天道合而為一,此乃儒家心性天一貫之理,更是天人合一之形上學思想,本文分別從天道觀與性善說、實踐工夫、孟子哲學的現代意義來探討。  孟子主張性善,首重人禽之辨,他先講人與動物不一樣之處,而這「幾希」便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尊貴所在。孟子以為人性之善是天生本具,是每一人都這樣的,這是天下的通則,只要存心養性,每一個人都有可以成為聖賢。孟子天道觀以心性論為基礎,主要思想是心、性、天一貫之理,藉由心性論與天道觀的結合,吾人可達於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天人合德境界。  知言和養氣是孟子思想重要的修養工夫,踐形成聖則是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吾人知言養氣和存養擴充之工夫,能如充分落實、涵養擴充,便是浩然之氣充於身之大人。大人憑藉著仁心的感通來面對與回應生活中所遭遇之一切,大人能將道德與實踐合一,透徹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大人從事政治便是仁政,而仁政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政治,而王道政治之依據乃是仁心。  孟子之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雖然客觀上意義不同,但是其後面所代表以民為主體的涵義和精神是相順相通而不相違背的。另外,孟子對於生態環保議題亦有相關,因為吾人仁心之發用,可以與天地萬物相感相通,對於生態資源遭受破壞必定是有那不安之心。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即表示我們與自然萬物是可為一體的,不過此關係仍是建立在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之條件之下。  孟學的現代意義還可從生命教育來回應,筆者將生命層次大致分為感性層、知性層、德性層三個面向,其中與孟子思想關聯性較大者為德性層,而儒家思想亦是以德性層面為主,即以「道德心」來落實在人倫綱常上,以現代的講法,此道德心便是道德意識,而孟子以為此道德心即是吾人之良知良能。最後筆者採用陳德和先生所提之主體的肯認、存在的感通、整全的關照、終極的嚮往四個面向,來論述儒家思想中,孟子哲學與生命教育之關聯,進而肯定目前所推行之生命教育,若具有品格與道德意涵,其實就是儒家思想。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4NHU00259001-001.pdf1123KbAdobe PDF5841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25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