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259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8278/19583 (93%)
造访人次 : 2128584      在线人数 : 385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5942


    题名: 建築之鏡-建築師與觀者之間
    其它题名: Architecure as Mirror between Architect and Beholder
    作者: 顏士翔;林靜娟
    Shih-Hsiang Yen;Ching-Chuan Lin
    貢獻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关键词: 他者;鏡像理論;紀念性;;異化
    日期: 2017-07-01
    上传时间: 2017-12-11 10:59:59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摘要: 建築具有超越時間與場所的特質,當觀者身處在具有可閱讀性的建築中,會產生對空間的自我投射作用,在此之間建築師把自身企圖的詮釋以建築呈現後,勢必重新影響觀者在空間的閱讀,以及文本詮釋後的空間體悟。當建築成為觀者與建築師之間的投射關係之介質,建築透過空間傳達特定的指涉意義即開始具備了多重性的相互建構關係,也經常衍生出觀者的誤讀或重新詮釋的開端。本研究為理解觀者與建築師對於空間文本的詮釋關係,藉由拉岡在鏡像理論中提及的主體因他者而生的相互性,作為理解觀者對於建築空間文本的認知或誤認之理論基礎,並透過建築的紀念形式、構成關係的相關文獻為基礎,找尋可以被相對應討論的紀念建築類型。第四章以越戰紀念碑的鏡像關係建構,梳理出應用鏡像理論與紀念建築的空間詮釋,並將其分析成果運用於921地震紀念園區的鏡像關係,嘗試由台灣實質的紀念空間分析,論述其觀者與建築師之間共同面對空間的必然性。
    關聯: 環境與藝術學刊
    18期
    显示于类别:[建築與景觀學系] 環境與藝術學刊
    [本校期刊] 環境與藝術學刊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52001802.pdf1974KbAdobe PDF1383检视/开启
    index.html0KbHTML531检视/开启


    在N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