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3283      線上人數 : 14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9433


    題名: 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
    作者: 陳美華;Chern, Meei-Hwa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關鍵詞: 傳統/典範/規範;主動能動性;性別;身份/形象/身體;社會實踐;traditions/paradigms/norms;active agency;gender;social statuses/images/bodies;praxis/social practice
    日期: 2002-07
    上傳時間: 2022-12-26 15:52:50 (UTC+8)
    摘要: 本文希望在台灣民間/佛教女性的範域內,略盡棉薄之力,經由對當代台灣比丘尼「另類典範」的理論化建構過程,為廣泛歷史意涵之「另類歷史」,邁開一個小腳步。基本上,我認為要探討在何種意義與脈絡下,有一群尼師們是「另類典範」,應該放在戰後台灣社會文化的脈絡裡來建築。在此脈絡中,至少有三個子脈絡是需要檢視的:首先是台灣漢人父系/權社會,其次是佛教傳統,再則是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新潮流。這三個脈絡都是與一般社會對女性的規範和觀點有關,也就是在戰後不同時段裡,對比於社會對女性的強勢知識、價值體系,來談比丘尼的另類知識、價值觀,就更顯出建構不同知識、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的可能性。在這三層脈絡下,我將問題化(to problematize)「傳統」一詞,並在各自的論述脈絡中,以我走訪香光、佛光、法鼓三教團以及其他數位比丘尼的田野訪談資料和一些相關出版品,分別以「身份」、「形象」和「身體」三個切點,來解釋、說明這些比丘尼們何以是「另類典範」。並在第一個脈絡裡,以「人觀」概念為焦點,來討論性別差異或不平等的社會實踐基礎。而此等社會上的另類女性典範,是否可以給今日在台灣提倡女性主義或從事婦女運動的人士們一些靈感與向度?順此也將檢視過去十餘年來,大多移植西方理論,和翻版西方研究的台灣婦女研究,能否突破「西方」的影響,走出西方學者近二十餘年來,以「性別」(gender)作為一個分析的概念,去從事有關的研究之瓶頸?最後我將以討論「傳統」、「典範」和「規範」間的糾結關係來總結全文。 而本文的處理過程和方法,則是一種「理論的實用情境取向(a pragmatic contextualist approach to theory)」的研究進路,也就是,對一個研究的主題,採取多面向的分析角度,並且融合各種分析理論,比如意識形態理論、後結構主義理論、女性主義理論等等,在不同特定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理論來分析、批判或解讀,以便對該研究有更多面和更適切的理解。這也就是Douglas Kellner的「多元觀點的文化研究取向」。這種研究取向的實踐,基本上是跨學科、跨領域的。而其特質,或許就在「打破既存的區隔,突破學術政治上的切割,拒絕被強加的分類方式」上吧!
    關聯: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7期
    pp.295-340
    顯示於類別:[宗教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3059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