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Item 987654321/469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1028287      線上人數 : 66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4696


    題名: 從閩南語中找到國語唇齒音的上古真面目
    其他題名: From the Taiwanese find labiodental in the ancient pronunciation of the real situation
    作者: 林葉連
    關鍵詞: 唇齒音
    輕唇音
    古聲紐
    古聲母
    labiodental
    labiodental
    日期: 2008-06-01
    上傳時間: 2010-12-15 14:19:06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文學系
    摘要: ”錢大昕主張輕唇音古歸重唇,向來是古音學上定論。但是用古書中的現象加以檢核,卻又不完全如此,例如:《史記.夏本記》:「帝予崩,子帝槐立。」按照司馬貞《索隱》,「帝槐」,有的版本寫成「帝芬」。《史記.樂書》:「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按照裴駰《集解》引徐廣,有的版本「乖」寫成「煩」。《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按照裴駰《集解》引徐廣,有的版本「復」寫成「冀」。《漢書.循吏傳》:「時京兆尹張敞舍鶡雀飛集丞相府,霸以為神雀,議欲以聞。」顏師古說:「此『鶡』音芬,字本作『鳻』,此通用耳。」這類的例子不在少數。
    此外,例如《明史.卷三百十五.雲南土司三》,竟然有「思任發」、「思卜發」的怪詞,實在是因為當時中國官吏不知土語「王」字的發音為「發」,正確的寫法應是「思任王」、「思卜王」,純屬誤記。由此可以得到唇齒音與喉音相混的另一旁證。本篇論文一方面證明閩南語是古代中原正音,河洛雅言,同時也證明後代的唇齒音,在上古時代,實有兩個源頭,一是重唇音,另一則是喉音(含舌根音)。
    關聯: 文學新鑰
    7期
    顯示於類別:[本校期刊] 文學新鑰
    [文學系] 文學新鑰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023000703.pdf2739KbAdobe PDF1396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471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