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3981      線上人數 : 83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6313


    題名: 計畫行為理論納入過去行為來預測高中生的休閒遊憩意圖與行為
    其他題名: Inclusion of Past Behavi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Predic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作者: 許義忠;莊麗君;葉智魁;余泰魁
    關鍵詞: 意識
    習慣
    意圖
    活動
    理性行動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
    Consciousness
    habit
    intention
    activity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日期: 2009-12-01
    上傳時間: 2010-12-21 15:35:16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經營學系
    摘要: 本研究將「過去行為」變項加入Ajzen的「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來預測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遊憩活動的意圖與行為,採用Ajzen和Driver (1992) 的問卷為測量工具,以花蓮縣某高中及某女中學生為研究母體,探討其跑步、唱KTV、及上網咖之意圖與後來行為。於2002年2-3月間進行調查,回收483份意圖問卷(男生221份、女生262份);半年後針對相同樣本做三項休閒遊憩活動之後來行為調查,共回收416份問卷(男生194份、女生222份)。研究結果顯示,計畫行為理論對意圖與後來行為之解釋與預測力高於理性行為理論,且加入「過去行為」變項的計畫行為理論,明顯提升對意圖與後來行為的解釋與預測力。本研究發現「過去行為」是預測跑步、唱KTV、和上網咖意圖與後來行為最重要的因子,這三項活動既是理性亦是習慣行為。因此本研究挑戰TPB理性行為假設,主張當過去行為變成習慣後,只要遇到相同外在情境,便會自動產生習慣性地出現該行為—亦即習慣行為往往會跳過TPB所謂之理性衡量的過程。文後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聯: 旅遊管理研究
    8卷2期
    顯示於類別:[本校期刊] 旅遊管理研究
    [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旅遊管理研究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82080204.pdf287KbAdobe PDF1389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710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