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3845      線上人數 : 40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16988


    題名: 聲聞乘與菩薩乘對應之研究 —以正性離生、無生法忍、菩提心、悲心、四無量心為主
    其他題名: The Study of Comparison between Śrāvakayāna and Mahāyāna: Focusing on Samyaktva-niyāma, 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 Bodhi-citta, Karuṇā-citta and Catasso-appama-ññāyo
    作者: 李宇和(釋會崇)
    Li, Yu-Ho
    貢獻者: 宗教學研究所
    呂凱文
    Kai Wen Lu
    關鍵詞: 悲心;菩提心;無生法忍;正性離生;菩薩乘;聲聞乘;四無量心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11-20 17:30:25 (UTC+8)
    摘要:   佛法之所以有三乘之分,實為世尊為度化不同根性眾生,以其方便力所作的善巧施設,並非是截然對立的三法,反而皆是聖者所稱歎的。聲聞乘與菩薩乘之所以別異,是從眾生邊來論的,是從教法施設來論的,並非真如實相上的差異,亦非世尊說法智慧上的差異。茲再從另一角度來看,所謂: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一切世出世間法,無不依緣而生,實皆無自性,即便是一乘法,亦不過是開權顯實之用而已,何曾有自性一乘法的存在。此義就如世尊付法予迦葉時所說一樣: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藉此偈頌也可以瞭解,三乘法並無本體上的差異。   誠如以上所說,既然聲聞乘與菩薩乘之間,不論從教法起源皆承世尊來看,或是從所依理體皆歸緣起性空來看,皆得以會通一處,自然兩者在實踐運用上,必也不會互相捍格。但又因探究聲聞乘與菩薩乘二者細部意涵,以筆者能力恐非一蹴可幾,所以筆者於本文並非係對二者修行的次第作探討,僅就針對二者於:「正性離生」、「無生法忍」、「菩提心」、「悲心」、「四無量心」等一般廣泛被學者討論的議題,而二者於此類議題的箇中意涵為何?作為本文的研究核心。
    顯示於類別:[宗教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NHU00183002-001.pdf1564KbAdobe PDF1403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70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