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鄒族」世居於玉山西麓,包括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及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地區,族群總人數約六千餘人,僅佔全台總人口數的0.029%,然而特殊的地理環境及人文型態孕育出自成一格的鄒族文化。鄒語在語言學的分類範疇中歸類於南島語系,雖然鄒語使用人數極少,然而卻能在南島語系1,200種語言中被單獨分類成「鄒語群」,所以鄒語本身就非常具有探究的價值。十八世紀後期當西方文明、基督宗教及漢文化進入鄒族的生活世界後,鄒族社會結構及文化內涵就不斷在進行質變,因部落的解構、老人的凋零,文化的流失、語言的萎縮、信仰的變遷等因素,鄒族文化的研究保存已是刻不容緩的事。聶甫斯基於一九三五年出版了第一本鄒語文獻《北方鄒族語言》後開啟了學術界研究鄒語之門,之後許多關於鄒族的研究陸續問世,但大多侷限在語言學或人類學的領域,鮮少有學者以「語言人類學」的視角來探索鄒族文化。因此,鄒族文化在語言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尚屬未竟之地,而本研究嘗試以語言人類學相關理論為主軸,初探「阿里山鄒族的顏色世界」,藉由西方世界成熟的顏色詞相關研究及理論來檢視傳統鄒族文化中的顏色世界,試圖釐清鄒語基本顏色詞彙(basiccolor terms)、中心色彩(focal colors)、瞭解鄒語顏色普遍發展階段(evolutionary stages of basic color words)及其轉變的脈絡、探究鄒族文化賦予顏色詞的社會意涵,以及顏色在鄒族傳統與現代社會中之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