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5611 線上人數 : 588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NHUIR
人文學院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NHUIR
‧
管理
南華大學機構典藏系統
>
人文學院
>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
Item 987654321/20386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386
題名:
中庸道德思維及其生命實踐之研究
作者:
李高梅
Li, Kao-mei
貢獻者:
哲學系碩士班
謝君直
Chun-chih Hsieh
關鍵詞:
至誠無息
;
成己成物
;
慎獨
;
中庸
;
內聖外王
;
天人合德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15-04-20 16:07:51 (UTC+8)
摘要:
《中庸道德思維及其生命實踐之研究》一文,旨在通過《中庸》的哲學詮釋,喚醒現代人的道德性,並經由主體的肯認,自覺人生而為人的價值與意義。《中庸》「從天命之謂性」肯定人生而為人的價值,其不僅要求每一個人成就自己,更要求人在成己的同時,也能成就他人與他物,成為法天配天的聖人。由是,其不但能夠積極挺立一己的德性生命,更能使人在人群社會中安身立命,進而與天地萬物通而為一。《中庸》建立了完整的實踐的道德哲學體系,此實踐哲學闡明了人只要把握天所賦予道德本性,並實踐內聖外王的修養,就能與天地萬物相通,達到天人合德的最高境界。 在研究中,筆者將論文分成五個章節來討論。第一章:前言──提出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現況與文獻背景、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第二章:《中庸》實踐哲學的形成是有其歷史傳承的,因此,筆者先探討《中庸》一書形成的思想背景。關於《中庸》是否為儒家作品,自宋以來頗有爭論,本文將根據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唐君毅先生、王邦雄先生、高柏園先生、錢穆先生、勞思光先生之看法加以探討,以理解《中庸》思想的形上性格,並在此基礎之下,說明《中庸》如何能作為生命實踐的根據。第三章:從自誠明與自明誠、天人合德,探討《中庸》的人道思想。此中,「天人合一」之所以可能,在於人有天所賦予的性,而天人合一的完成,是憑藉的是人的努力。通過我們的自覺與實踐,體現天命之性,就可以上通天道,與天合德。第四章:從道德實踐的工夫理論、內聖外王,探討《中庸》的生命實踐哲學。儒家的生命哲學,一方面肯定個人生命主體,追求自我的提升;一方面不離開現實人生,將對生命的關懷層層擴大,推至他人、他物。通過道德實踐的工夫理論,人可以一步一步向上提升,由內聖而通向外王。第五章:結論──通過《中庸》的哲學詮釋,筆者認為,《中庸》哲學具有其現代意義。筆者將從《中庸》哲學貞定價值世界、提供自我實現的方向與動力,以及《中庸》哲學對生命教育的啟發來論述之。 儒家天人合一既是基於個人道德主體的自覺,實踐擴充至於無限的境界,其合一為價值義、道德義上之合一,因此,《中庸》形上思想,不但標舉出道德實踐的可能性,同時也明示道德修養功夫。天人合一肯定了人皆有天所命之性,皆能透過道德實踐以成聖,並由內聖通外王。這是對自我的肯認,也是對自我的要求。此使吾人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具足自我提升的信心與希望,相信能夠為迷失的現代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顯示於類別:
[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096NHU05259006-001.pdf
1092Kb
Adobe PDF
91
檢視/開啟
index.html
0Kb
HTML
352
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