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916151      線上人數 : 82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0718


    題名: 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
    其他題名: Break Through the Hardship of Life--A Study Based in Chuang Tzu
    作者: 莊鎮宇
    貢獻者: 生死學研究所
    陳德和
    關鍵詞: 莊子;人生困境;逍遙;無待;無用;無對;心齋;坐忘;生死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2015-05-13 10:56:20 (UTC+8)
    摘要: 壹、研究進路: 對於「人生困境」的分析處理,可分為:認知層面(理論)的分析與現實生活(實務)的分析。在認知層面(理論)的分析上,以莊子原典內容為主,純做義理闡發與處理;而在現實生活(實務)的分析上,則以現代人的實際生活為主,從現實中找問題,在莊子中求智慧。本研究的內容著重於後者,據此,從原典文本中摘引詞句,而在詞句的詮釋上,則是尊重前人的學術成果,不另行分析。此外,莊子哲學更有一套動態的實踐工夫,拙文對此也多所琢磨,希望能進一步落實到生活層面。 本研究分成五章來探討,以下便就各章的內容重點加以描述: 在第一章 緒論中,闡述拙文做此研究的動機,乃是針對現代人與其周遭環境互動的反思,試圖尋求人們不快樂、不自在的緣由為何?而此種探索在歷代哲學家的著作中皆可略窺一二,其中,以莊子的著墨最深。其對此現象,除了就當時人們「困境」的內、外在條件加以分析外,更有一套解脫的功夫與境界,是不同於其他哲學家的,故拙文乃選擇以莊子哲學為中心來加以探討。在論文題目的選擇上,基於「離苦方能得樂」的理念,拙文放棄莊子哲學的主軸「逍遙遊」,而以「人生困境」為闡述的對象;在研究進路上,拙文著重現實生活(實務)的分析,以現代人的實際生活為主,從現實中找問題,在莊子中求智慧。在本研究的內容方面,將依各章節的重點逐條陳述,以期讀者對本論文有概括的了解。在預期結果與限制上,拙文希望藉由莊子生死智慧的探究,能為現代人提供一項足以實踐的方式,解決其「人生困境」;也希望這項探究對現代生死學的內涵能提供些許的幫助,同時能澄清有些學者將莊子的工夫與境界混為一談的現象。然而,工夫與境界有其主觀證悟的層面,故拙文乃就莊子的本文內容,求助於歷代注家,以期獲得共同且較為合理的闡述。至於引用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哲學,來解決現代人的「人生困境」,在先天上本就有時空環境的差異,故拙文在莊子內容的引用上,盡量採取與當今社會情況相近的部分。 在第二章 人生困境的緣由中,拙文將此緣由分成四小節來討論:首先,是知識的封閉與束縛,在《莊子》書中所提到的「知」,大致上可分成兩類:一是「小知」,也就是相對的知識;一是「大知」和「真知」,也就是絕對的知識。本節所要探究的乃是「小知」的困境,分成能知主體的侷限性、所知對象的流變性和理論對文字的定著三部份來陳述。其次,是成心的計較與對立,萬世萬物本就存在著大小、長短與高矮等相對的差異,此種「物性」上的差異,乃是受之於「天」,無所謂好壞、優劣之別,但世人卻依自身的欲求與喜好,相互計較,造成對立。本節乃在探究世人「成心」之緣由,以及其造成「物論」、形成「人生困境」間的關係。再者,是德目的異化與悖離,道德仁義本是個人內在的修為、是個人自發的人格提昇,若透過外在形式與制度的要求,很容易扭曲變質,形成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的現象。本節分成道德的教條化與仁義的工具化,來探究其所衍生的不合理的現象,進而形成吾人的「人生困境」。最後,是物欲的競逐與陷溺,人的自私與欲念是與生俱來的,若要完全割棄並非容易之事,故老子僅云:「少私寡欲」,希望能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後繼的莊子更將其置於變與不變的思考中,世人過分的執著與貪戀,實在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可言。本節分成富貴名位的貪戀與感官欲求的膨脹,來探究因吾人向外追逐執著所形成的「人生困境」。 在第三章 人生困境的解決中,拙文將其分成四節來探討:首先,是勘破生命的假象,生死存亡乃是大自然變化中的一部份,是吾人所難以掌握與改變的,故拙文希望透過莊子對生命本質的剖析,闡釋死生乃一氣之變化,此乃命定、也是命限。既然吾人無法掌握生滅的現象,與之共生的形軀當然也無法掌握,百年之後勢必回歸塵土,因而驅使吾人在生命與形體的變化中,思考不變的本質為何?其次,是順應人世的遭遇,既然生命與形體的變化難以掌握與改變,故吾人僅能隨順變化而行,此乃歷代研究莊子之人將其誤解為消極頹廢之處,而拙文在此需強調莊子所謂的「安時處順」,乃是不執著於外在變化、不讓外在的現象變化影響內在的情緒,這都必須對此現象的本質有相當的體認方能做到。此外,在面對詭譎多變的人事變化與人際關係上,也須先有「安時處順」的工夫,方能進一步來「因勢利導」,正所謂「順人」而後「化人」。再者,是蕩除對偶的執著,莊子所謂的「心齋」與「坐忘」乃是名異實同的修養工夫,先由「離形去知」,將對偶、執著之心逐步蕩除,使吾人之本心回歸「虛靜」的狀態,進而「同於大通」,與大道的變化互通。最後,是游心大化的自在,拙文將《莊子》書中所提到的「化」,約略分成三種:人事的變化、自然的變化與工夫的化境,其中若依莊子「事變命行」的觀點,可將人事的變化納入自然的變化中,在此自然的大化中,吾人需在此變化中找回不變的「本心」,與不斷地提昇自身的工夫化境,方能與自然同化,逍遙於世俗紅塵中。 在第四章 人生理想的實現中,拙文將其分成三節來探討,希望展現道家「無而為有」的哲理:首先,是無待,莊子所指「無待」的境界,實與「逍遙」的意涵相同,而「無待」的提出,也是針對世人的「有待」之心,所謂「有待」,乃是有所依賴、有所執著、有所耽滯的意思。「待」的原因可能是內在空虛,依靠外在的助力,或是內心有欲,希求外在的物質,總之此兩者皆是內在不足,而被外物所拘累。因此,在「無待」的境界中,對外能無為而為,內心不受外物的牽絆,自然能不為其所拘、不為其所累。其次,是無用,就「無待」的廣泛之意而言,實可包含「無用」與「無對」,然而拙文發現莊子除了在<人間世>與<德充府>兩章談「無用」,以及<齊物論>中談「無對」外,「無用」與「無對」的觀念也散見於其他篇章之中,故特將此兩項觀念獨立提出說明。莊子「無用」的觀念,也是針對世人只取「有用」之物,成為「有用」之人的迷思,在「工具價值」的作用下,限制了吾人的思考範圍,受到既定觀念的牽絆,事物與個人本身的特質卻被遺忘了,因此,吾人若能以「無用」的觀點,猶如牟宗三所言之「智的直觀」來看待事物與人,方能使萬物各適其所用,達到「無用而無所不用」的境界。最後,是無對,吾人「困境」之源頭,乃在於將「天人合一」的狀態加以區隔,而使人為人、天為天,天人不相干,正所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於是在世人的刻意區隔下,造成相對立場的不同,更在偏好與慾念的作用下,彼此你爭我奪,永無休止。正因如此,莊子乃提出「無對」的觀點,將彼此立場混而為一,是非爭辯即自然消弭,回歸「天人合一」的狀態,展現「藏天下於天下」的豁達氣度。 在第五章 結論中,拙文希望以「人生困境」為主軸,整合與貫穿《莊子》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來體現莊子的意涵,並參酌歷代學者的學術見解,將工夫與境界的內容加以區分,澄清歷代對莊子工夫與境界不分的誤解。此外,透過拙文的研究發現到:雖然吾人就《莊子》的內容歸結出「人生困境」的四個緣由,也努力闡釋莊子所提出的修養工夫與所展現的境界,但在《莊子》書中的脈絡上,發現一項解決「人生困境」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回歸到「天人合一」的狀態,當「人心」與「天心」相契合時,天即人,人即天,天與人相互流通感應,此刻吾人已摒棄了一切的人為造作與欲求,所有的「人生困境」也隨之消弭。雖然《莊子》書中所闡釋的境界並非立即可達成的,但是透過深入研析之後,能讓人反省「人為萬物之靈」的尊貴性,以及拓展思考的向度,此種影響對於吾人在世間的活動應有裨益。 貳、預期結果與限制 「人生困境」乃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境,當吾人無法解決或超越「人生困境」時,常會有消極、頹廢、焦慮、迷惘等情形產生,使其人生品質向下沉淪,故本文乃以現代人所遇到的「人生困境」為起點,成為本研究陳述之問題緣起與動機。拙文在此也希望以「人生困境」為主軸,整合與貫穿《莊子》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來體現莊子的意涵,正因「人生困境」乃是屬於個體的問題,是超越主客觀的時空環境,因此生於兩千多年前的莊子,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分析當時人們的苦痛,對於現代人而言,仍有絕大部分的相似性,故拙文欲藉由莊子對個體「人生困境」的解析,協助人們體認生命存在的實情,從痛苦的現實中清醒徹悟,進而找回「真宰」,回歸存有之道。 歷代研究《莊子》的學者,經常將莊子所闡述的工夫與境界混為一談,誤把工夫當境界,則有消極頹廢的現象產生;誤把境界當工夫,則又有望之卻步的現象產生,兩者皆難以掌握莊子的實義。故拙文參酌歷代學者的學術見解,將工夫與境界的內容加以區分,並欲藉此論文的研究,將對莊子的此種誤解,做某種程度上的澄清,進而凸顯解決「人生困境」仍須有深厚的修養內涵。 本文重點在於「人生困境」的分析與解決,藉由對《莊子》的義理闡析,進而使個體自覺地提升精神層次,化「危機」為「轉機」。此外,對於莊子的引述也比較偏重「心性」的發揮,以顯莊子「以性適道」的特色,也藉此提醒世人找回「真我」,把握有限的生命。 然而,每個哲學思想的形成,都代表著該學者對當時時空環境的反思,也就是具有獨特性與時代性,正因拙文欲引古代莊子的生死智慧,來解決現代人的「人生困境」,此兩者間的時空環境相差了兩千多年,故拙文必須承認客觀條件的差異,雖然很多情況是莊子所不可能碰到的,但仍依循著莊子的思想來延伸,以由「異中取同,同中觀異」的方式來處理。 此外,對於莊子的思辯哲學和語言特性、《莊子》的版本及內容衝突、莊子與禪宗間的傳承及其可能造成消極頹廢的情形,拙文並未深入討論。對於一些境界上的展現,拙文乃參酌前人的學術成果及個人的體悟,以生活上的事物來比喻描述,希望不致於愈描愈黑。 拙文在此也希望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對莊子思想能從生死學的角度,做較新的闡揚,為「人生的困境」提供一項值得參考的解決之道,並以此為基礎,讓個人在進德修業上,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顯示於類別:[生死學系(生死學系碩士班,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生死學系碩士班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89NHU00672006-001.pdf458KbAdobe PDF97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2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