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4485      線上人數 : 27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5293


    題名: 從現代社會的反身性論當代基督宗教的靈恩現象
    作者: 鄒川雄
    關鍵詞: 靈恩運動
    反身性
    自我同一性
    抽象空洞的自我
    佔有的個人主義
    經驗的存封與釋放
    權能佈道
    日期: 2004-12-01
    上傳時間: 2010-12-16 11:13:27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摘要: 本文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出發,來檢視當代基督宗教所興起的靈恩復興運動的社會意義。主要的旨趣是將靈恩現象之興起與興旺,放置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反身性」的特質中來考察。由於現代社會不論在制度或自我層面均呈現高度的反身性,因此,除了宗教本身愈來愈具有私人化及個體化的性質外,自我本身也漸漸從文化傳統及社會體制中解脫出來。從此,自我日益具有高度自我選擇性與參照性—此即反身性的意義,它必須在每一次的自我選擇中重建自身。然而,這種自我本質上是抽象空洞的、片段及破碎的。為了處理這個人生課題,自我將透過「佔有的個人主義」來回應,以便成為填補自我身命的遊戲。作者透過佔有的個人主義,衍生出「即時切己處身性」、「社群親密關係」以及「神祕及狂迷經驗」等自我形塑策略。正是在這裡找到了靈恩現象興起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條件。靈恩運動從敬拜到事奉、從禱告到信仰模式,無一不與上述四大策略有極大的親近關係。作者更論證:唯有訴諸於神祕主義、狂迷經驗,人類被現代性存封的經驗才能在宗教場域中釋放出來。作者最後透過權能佈道對比於程式佈道、權能事奉對比於話語事奉,來突顯出在教會運作中,靈恩教會與傳統教會,對回應於現代性的反身性原則時,所產生的本質差別。
    關聯: 世界宗教學刊
    4期
    顯示於類別:[本校期刊] 世界宗教學刊
    [宗教學研究所] 世界宗教學刊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082000402.pdf169KbAdobe PDF769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543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