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8278/19583 (93%)
造訪人次 : 2126281      線上人數 : 499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6749


    題名: 廢棄檳榔坡地生態工法復育之研究
    作者: 陳本源;蔡泳銓;蘇細煌;談珮華
    關鍵詞: 生態工法
    檳榔坡地
    復育
    水土保持
    日期: 2007-06-01
    上傳時間: 2010-12-23 09:46:20 (UTC+8)
    出版者: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摘要: 台灣土地的開發,長期以來以經濟為導向,著重於生產與經濟利益。由於人口成長,農業用地需求擴張,逐漸向邊際土地開發,如山坡地及海埔新生地。土地超限利用,破壞了原始林相,亦忽略環境承受能力,使得天災發生頻繁時,山坡地常成為大地反撲的據點。另外,由於全球化經濟的衝擊,台灣中南部山坡地的農業,將逐漸失去市場的競爭優勢與生存空間。一旦產業萎縮,將會釋出大量的廢棄耕地。本文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檳榔林坡地廢耕後,如何以生態工法復育及重建其環境及生態。研究區域為嘉義縣東南方向的三層村,研究坡地位於三層村的中心處,南以陵線與白河水庫及其水源保護區為鄰,北與三層國小有一溝之隔,四周均為檳榔園。因檳榔廢耕區水土流失嚴重,初期設計以水土保持為主,並設置溪蟹、鳥類及螢火蟲觀察區。為復育鳥類,儘量保存園區內的果樹,而新植物的栽種,以漿果類樹種為主,來增加鳥類食物來源。為復育兩棲類及水生動物,在較大水池處設攔水壩,以減少枯水期的影響。在景觀方面,在步道兩側種植阿伯勒,路底之平台周圍種植油桐,山澗水道潮濕地帶種植野薑花。研究結果發現廢棄檳榔坡地的景觀美化可帶動居民生活型態的改變,生態工法可防止小花蔓澤蘭的入侵生長及加速自然林相的形成,並營造多樣化生物的棲息空間。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的加強,確實有助於復育檳榔坡地的植被。
    關聯: 環境與藝術學刊
    5期
    顯示於類別:[本校期刊] 環境與藝術學刊
    [建築與景觀學系] 環境與藝術學刊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4052000507.pdf1394KbAdobe PDF722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504檢視/開啟


    在N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